【萧评随笔】
多想想可持续发展:做有情怀有担当的PPP
据说PPP已经到了13万亿的规模,其中与防治雾霾直接相关的项目有多少?官方统计披露,截止到今年9月末,入库项目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项目数仅为6%,投资额仅为5%,而大部分项目都是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片区开发等。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但是雾霾治理却没有明显成效,钢筋水泥铺天盖地,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如何可持续?PPP建设这件事有没有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我们乘坐着全世界最高档的高铁列车在雾霾中疾驶,要不要反思一下我们大投资大建设也要有情怀有担当?
前不久同济大学开了一个“PPP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提出PPP模式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提法,为PPP热潮提供了一个政治正确的导向,现在提前这个话题正是时候。眼下PPP建设热火朝天,城市基础设施的盘子越做越大,巨量的建设工程张开大口吸入了巨大的资源和资本的投入,随着土地资源和地方财政的透支,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危险趋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PPP能否发挥好的作用呢?PPP原本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就像一辆汽车上的发动机,只负责提供前进的动力而不管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它也会向前推直到掉下悬崖。现在人们提出来PPP不能“保存中立”,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情怀和有担当。这是对的。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专指社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是国际社会达成共识的一种发展理念,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90年代形成全球推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永续发展的状态,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个理论是怎么来的呢?人类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面临着很多的不可持续的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等等,当代的矛盾很深刻,到下一代可能都坚持不下去了。我们身边的情况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代际不公平,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雾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不可持续问题。
探讨PPP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就要看看PPP项目里有多少是能对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土地使用的可持续、财力财富的可持续等方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维持主要是获得和消费这些东西,当代用多了后代就得少用。例如土地的供给是刚性束缚,使用指标是定数,用一亩就少一亩,当届政府把地都卖完了,后届政府还卖什么?土地财政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越往后政府卖地的收入就越少,财政收入就会减少,政府对发展的投入就会减少,财政的不可持续直接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经济上是个外部性问题,是政府的天责,主要是财政的支出责任,如果政府的收入减少了,那它在这一块的投入也就要减少。从这个角度看,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一定会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这一点就和现在的建设紧密相关了。
目前PPP建设中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很小,就会出现坐高铁很舒服但是窗外一片雾霾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这些也是基础设施啊,这种基础设施不造好,钢筋水泥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搞PPP,我们的决策者、投资者、建设者们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惦记着可持续发展的情怀和担当呢?或许会有人问:情怀和担当多少钱一斤?能物有所值吗?生态环保是没有市场的,拿什么回报投资?拿什么给建设买单?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目光自然地要转向政府,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把不是市场的东西变成市场,想办法让市场消灭雾霾,让市场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如此说来,做有情怀有担当的PPP,首先是政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