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的宏观视角(上):
从国际经验看PPP的制度环境建设
近两年来,PPP模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加重使得政府更加重视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而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以PPP模式推动的基建投资也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PPP模式相关主题在资本市场已经历了一轮热炒,但仍宏观角度,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项目后续的执行、落地情况,以及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挥的实际推动作用。基于此,我们对PPP模式的特点及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试图仍PPP的历史沿革、国际经验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反思当前中国PPP模式的现状,探讨其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并展望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PPP模式是指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就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行的长期合作。PPP的理论优势包括三点:①其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风险分担机制能够带来高效率;②其转移了政府债务负担,缓解政府现金洿状况,消除传统模式下政府可能承担的额外成本,能有效助力财政;③其有利于私人部门技术和管理优势充分发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也有助于服务质量提升。
PPP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但也由于其表现出的现实问题而备受争议,具体表现在物有所值存疑和高风险的问题。①物有所值存疑是指,PPP模式因其存在时间损耗长、易引发争议纠纷、融资成本高、股权收益过高而侵犯公众利益等问题,其综合衡量的绩效状况可能低于传统模式;②高风险则主要表现在,微观层面的私人部门利益由于政府公权力的影响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宏观层面则可能导致政府过度负债从而引发财政偿付危机。这些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制度环境建设的不断加强而得到逐步缓解,因此在PPP模式的建设推广过程中,制度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PPP先进国家的制度环境建设主要可分为六个方面:①物有所值评价体系是PPP模式的应用门槛,其目的是有效地筛选出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的PPP项目申请;②竞争性谈判机制可以减少因前期合同规定不明确,后期出现较大争议的情况发生,为合同的有效订立提供了支撑;③PPP合约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减少谈判的时间和成本,有效提高PPP运行效率,促进PPP模式合规发展并增强投资者的熟悉程度;④融资支持致力于降低PPP的融资成本,同时市场化建设将有助于加强竞争性,提高效率和透明度;⑤良好的管理机构体系是PPP合规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保障;⑥完善的法制建设可以有效解决PPP模式容易产生争议纠纷的问题,在合作对象具有较大的公权力的背景下,保障私人部门利益。
总的来说,物有所值评价体系、合约标准化、融资支持和市场环境这三个方面对PPP的“物有所值”绩效表现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而竞争性谈判机制、合约标准化、法律体系这三个方面则对合约的有效订立、争议纠纷的有效解决,缓解PPP的微观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也是PPP模式得以良好运转的基础和保障。PPP模式发展的先进国家对相关制度环境的建设已经较为健全,对于近年来刚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我国的PPP模式发展和制度环境建设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上一篇:PPP模式激发城市建设新活力
下一篇:浙江推进预决算公开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