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将要爆发“洪荒之力”
“PPP融资模式创新”圆桌讨论专家观点集锦
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我们正在逐步探索通过资金安排、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管理,这“四资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打造新型银政合作关系。下一步,中信打算把这些理念运用到PPP项目中,推动一批比较有影响力PPP模式项目落地。
最后,提一个建议,PPP项目都是由一个SPV公司来运营,这样公司运营时间短,取得的资质弱,而且抵质押物不足。这种SPV公司之前的规模和以前的业绩很难体现出来,不管是搞ABS还是ABN,项目融资方的主体评级和债向评级都比较弱,达不到3A或2A+的标准,这样对PPP项目融资的流转带来了障碍。当然非常高兴的是上一个环节我们很多嘉宾都是提到了,包括协会以及中央登记公司都提到了对PPP收益债的构想,下一步我想中信银行也会配合相关主管单位,争取实现第一单项目落地,推动PPP项目的发展。
第二环节:网上投票问题讨论——金融业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方面怎样去适应PPP的信息你更是?怎么做到设计、审批流程、风险等方面的适应性创新?
邵宇:第一阶段的发言到此,总结一下各位的观点,我相信各位在这当中都做了一些或多或少尝试。其中的一些痛点大家也有表示,比如说项目主体SPV征信的问题,这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另外是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之间的有效性问题。作为金融机构我们不会等待,我们会主动出击克服问题。但是希望有一个公正的环境,使得预期稳定建立起来。只要有预期,我们去做一些腾挪,根据经验和实践,包括学到国外先进经验还是可以做出应用我们场景的方案。假设基本条件预备,我们怎样发挥更多的力量。下面邀请各位专家对本环节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艾阳: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首先关心的是风控。就是这个项目能不能够落地,风险能不能有效地在整个设计的结构中覆盖住,这可能是核心的关键。针对PPP,核心是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收益的,所谓的收益类产品和项目的话,要看它收益、现金流对整个PPP周期内的还款或者是PPP周期内投资的覆盖水平。二是大多数在操作的或者是准备操作的地方政府感兴趣的,可能是没有收益这一类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对于这类基础设施项目,或者是收益不足的,这类项目政府在里面就起到关键的作用,尤其是财政系统。在整个运作的过程中,也是反复地跟财政探讨,可以财政资金有效覆盖项目风险的模式。目前比如说PPP协议的框定,但是这个协议可能要公司双方,就是公共设施提供者,政府与私营机构之间在协议的整个设计上,很多的细节上可能需要严格地把控。尤其是在建成以后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政府履行的这些职能。从金融租赁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看到一份标准化,能够完全履行责任的这类政府的合同,是可以拿它作为还款以及未来风险控制的依据,这种不需要再增加其他的信用,关键是看这份合同、这份协议的合规性和这份协议的可执行度。
高骛远:看来大家都关注金融机构的创新设计,刚才我讲现在流行几句话,一个是“洪荒之力”,一个是“不忘初心”。PPP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用什么创新的金融产品一下就能把PPP业务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都能解决掉也是不可能的。创新还不能离本源,还是要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律做PPP项目。
总结一下兴业银行当前做的PPP项目,与以前做传统的政府融资业务对比,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从主体上,以前是以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储为主,现在变成央企、地方国企、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混合制SPV,以及改制后的政府融资平台,多种主体共同发展。在与其他央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兴业也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定期的联系机制。
二是从融资期限,以前做政府融资业务,很多的贷款期限都是拍脑门制定的,三年、五年,也不去考虑项目的具体期限。现在做这些项目,真正树立项目贷款的观念。那就按照正常项目期限制定合理的贷款期限。甚至有些PPP项目已做到28年。在融资成本方面,原来对政府融资利率在8%、10%和12%以上,现在基本上贷款都在基准利率上浮10%以内,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三是保证增信方面,以前以保证担保或者是土地抵押为主,现在是保证、抵押和信用贷款三分天下,比如一些PPP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我们大量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因为PPP项目建设期比较长,政府付费或者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退出要以项目建成为前提,我们现在增加了一个建设期由主要投资人提供阶段性担保,或者是保函的方式以及项目运营后期的经营权抵押。由过去单纯的政府保证,到政府付费现金流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覆盖项目贷款本息能力的评估,这是风控上面的变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