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咨询,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上)
作者简介:靳林明律师目前是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其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涉及的行业领域广泛,其主办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获得律师业界大奖。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PPP咨询江湖。说到江湖,就有江湖的游戏规则。
我想,在PPP的上下游产业链当中,最应该感谢党和政府的,应该是PPP咨询从业者了(央企、地方国企投资人可能不服气,表忠心还轮不到你们呢)。正是有了政府大力推广PPP模式,才使大家有了更多的业务机会。
回顾本轮PPP的发展历程,从开始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燎原之势,事实上是超出了我原来的经验判断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咨询机构在推动本轮PPP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无论是财政部、发改委,还是其他相关部委,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都乐于听取咨询机构的意见,借助咨询机构的力量,大家有没有一种受宠若惊的赶脚?
事实上,伴随这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PPP咨询机构的发展也相应的存在周期性变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四万亿的货币刺激政策出台后,到本轮PPP之前,根据我的观察,以PPP咨询为主业的咨询机构变得屈指可数。因为市场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咨询需求的剧烈下降。记得在2009年左右,原来一些签好服务合同的PPP项目,因为政府一下子有钱了,都不再考虑做PPP了,便是例证。
在本轮PPP之前,PPP咨询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建设部126号令规定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比如污水、供水、垃圾处理、供热、轨道交通(不要再提北京地铁四号线了,因为在此之前,轨道交通领域的PPP案例都凑不够一个巴掌)等,以及交通部管理下的收费公路(因为收费公路在中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推出的项目也是寥寥可数)。
随着本轮PPP的大发展(至少到目前还是这样),政府在短时间内推出了大量的PPP项目,因此,PPP咨询的供给侧(请允许我装一下B)短时间出现了大量缺口。聪明的大家也纷纷看到了这样的机会,把PPP咨询当成蓝海,纷纷下海,直至把咨询业务做成红海。命苦不能怪政府啊。
在考虑这篇文章时,想起姜文在拍《让子弹飞》的影片时,说过“站着把钱挣了”,觉得用在当下的PPP咨询领域,特别贴切。“站着把钱挣了”,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能力,二是操守。
对于PPP咨询领域,我有一些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PPP咨询机构是做好PPP项目的关键一环。
在《律动PPP》卷首语中,我提到PPP的是一个“许三多”。本轮PPP,从区分BOT和PPP开始,到讨论PPP的绩效付费,现在关注PPP立法。我们大量谈PPP,好像每个人都懂PPP,又好像每个人都不懂PPP,真似一个“像雾像雨又像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考虑到政府机构对于PPP的普遍陌生,正确理解PPP、推进PPP的实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PPP的普及教育是一种渐进过程。如果最大的PPP利益相关方,各地政府,对于PPP都犯迷糊,那么做好PPP简直是天方夜谭。政府要短时间内提高PPP实施能力,借外脑,请顾问,是最为便捷的方法。
即便有一些人通过培训及项目实践好不容易掌握了PPP操作的一些要点,做好了某一项目,让领导大为赞赏,变成了被提拔的资本,但如果新的项目来了,经办人又要从头开始一轮新的学习,循环往复。
在《PPP菜鸟上路指引》(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一文中,我提出了做好PPP的一些感受。自2014年以来,各式培训班在全国此起彼伏。我在各地、各个机构曾多次就PPP进行专门讲授,帮着不少机构设计PPP课程,也一直在大量从事PPP咨询业务,对于PPP利益相关方的想法还算了解。政府方、投资人、金融机构等PPP玩家们在做PPP的过程中,有各自的利益诉求(点击“阅读原文”,详见《PPP大玩家》),而各自对于PPP的理解,大家又自觉不自觉的进行了选择。(点击“阅读原文”,详见《掀起你的盖头来来,让我看看你的脸-洗尽铅华的PPP长啥样?》)。
最近因为不在国内,遗憾未能参加财政部组织的有关政府购买服务和PPP的研讨会。根据我的理解,政府购买服务和PPP的混战,这个现象只所以产生,某种意义上,是政府、投资人、金融机构之间共谋的结果,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理论上,PPP咨询机构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在引领PPP健康发展的道路上,PPP咨询机构任重道远,需要有“站着把钱挣了”的追求。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