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不敢投,民资怕什么?
“我们现在不是没钱投,而是不敢投。”近日,在和一些私企老板聊天时,没少听到这样的话。再看全国,今年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增速从2015年全年的10.1%滑落到了2.8%。民间投资增幅连续下滑,引起了政府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在我国,非公有经济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左右的就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为此,民间投资的下滑,绝对不是好事。“有钱不敢投”,民营企业家的心里话值得警惕:民间投资到底在怕什么?
民间资本是怕经济形势不明朗吗?好像不是。据媒体报道,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四新经济”领域,民间资本表现很活跃。在苏州,民间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分别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型平板显示以及软件和集成电路,增速均在20%以上,有的行业甚至翻番。由此可见,民资依然看好新兴产业。只要有好项目,他们依然会义无反顾一头扎进。
那么民间资本到底怕什么?
房地产素来是民间投资的重点领域。在以民间资本雄厚著称的浙江宁波,今年上半年的民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12.4%,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0.4个百分点。放眼全国,央企频频刷新各地地王纪录,掀起一股股疯狂热潮。相比之下,同样是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却黯然失色,少有作为。
“央企在融资上有天然优势。他们到银行贷款,只要基准利率,更别说到股市里融资只要二点几个百分点。而民营企业去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还要上浮百分之二三十。”对此,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说出了心声。
无论是民资,还是国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致力于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努力营造民企国企公平竞争环境。但有形的门似乎打开了,但无形的门依然存在。同样是融资,民营企业的成本就比国有企业高出许多。在成本就是利润的经济新常态下,民企不敢投资房地产,怕的是金融支持的区别对待让他们先天“输在了起跑线上”。
除了房地产,卫生、教育、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水利、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也是民间资本觊觎已久的“高回报”领域。在这些行业,民间投资的占比情况又如何?有数据显示,民资在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占比分别只有38%和22.9%。
挤进“高回报”行业的企业,运营情况又如何?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作为当年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受到民间资本的热捧,参与投资的民营企业一度达17家之多。但很快,随着大桥开工、通车,这些民营企业又争相转让股份,如今杭州湾跨海大桥已彻底被国资接盘。从争相投资到匆忙逃离,这座桥到底发生了什么?“杭州湾上原本只有一座大桥,现在有了第二座,将来还要造第三座。”城市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导致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并未达到预期车流量,收益打了折扣。“企业投资收益,还不如银行储蓄高。”收益无保障,民企没有话语权,民间投资怕的是血汗钱就此打了水漂。
民间投资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有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李克强总理也反复强调,要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让民间投资“有门”。鼓励也好,支持也罢,其关键在于政府。如若政府部门依然处理不好和市场的关系、看不清楚民资的重要、解决不好门槛和障碍的问题,就不是“亲商”,更谈不上支持。
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能不能和国企一视同仁?对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能不能不单独设置限制条件?对民企反复呼吁的土地、资金、政策问题,有没有人提供精准保障服务?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果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只停留在口号上而不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民间资本依然还会捂紧钱袋不敢投!(曹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