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社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意见》;在地方层面,许多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展。3月11日,《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来到政协社会科学组的委员驻地,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
《政府采购信息报》:政府购买服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既改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也使得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您认为政府购买服务将带来哪些市场机制的益处?
王名:作为研究社会组织的专家,我关注政府购买服务很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我看来,它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逐步开放一部分公共领域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其主要贡献在能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贴近需求、服务为先、灵活便捷等优势,改变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和绩效;能有效改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带来的高投入、高成本、高垄断和高风险,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能增大社会资本,增进合作共治,增大公共价值,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
《政府采购信息报》:购买服务逐步被纳入到深化政府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的总体战略之中。您认为目前政府购买服务在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
王名:我国政府改革第一阶段是力推审批制度改革,第二阶段就是有效的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从理论上说,政府购买服务是在公共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有效公共服务模式的机制,也是一种非常精密的机制。发达国家从70年代开始,包括英国、美国、甚至我国的香港,很多公共服务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我国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最早的是上海市的浦东区,在社区综合服务和养老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探索。因此,政府购买在一定意义上是推进政府改革的有效利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政府积极推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同时,由于受制于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随着购买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开展,这些问题有迅速放大和扩张的趋势。
在各级政府推动购买服务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购买服务范围不明确,工具意识不强;二是服务标准不清晰,影响服务绩效;三是评价机制不健全,方法和指标不统一,随意性大;四是公众及社会祖师对购买服务的参与度不够,社会主体性尚未形成。
《政府采购信息报》:在上述的谈到的主要问题中,您认为如何才能为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机制?
王名: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重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政府购买服务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服务购买流程,制定可操作性的规划、项目、标准和目录,并实行严格的过程与结果评估和监管,从而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基于法治的合同关系的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必然在政社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政府要对购买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对参与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竞争性的严格甄别,对购买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监管、评估和问责,社会组织则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竞争,并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绩效,从而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理性、科学的博弈关系的建立。最后,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彼此信任,相互交流,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或服务需求,进而相互作用和影响,开展深度合作,达成共识并采取基于共识的集体行动,建立新型政社合作伙伴关系。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