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上政务含金量高:一网搞定 流行刷脸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2017年,网上政务服务亮点频现,制度建设发力,技术加快升级,管理持续创新。特别是3个“首次”令人耳目一新:网上政务建设首次公布年度任务单,网上政务平台首次大范围实现“一网搞定”,网上政务服务首次流行“刷脸”,中国的网上政务含金量更高,服务成色更足。
亮出硬杠杠
国办首晒任务单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首次对外公布2017年各地区各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主要目标任务汇总表,还公布了具体工作方案和工作任务进度表。
公开任务单、时间表、进度表,首次实现了在线监督,大大推动各地各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速。
在各地各部门的任务清单中,超九成立下“提供全部事项办事指南”“统一办事指南要素标准”的目标。一年过去,是否落实?
2017年8月,吉林大力简化政务服务事项,其中35项实现“零见面网上办”,140项实现“到大厅一次办”。为方便群众查找,吉林将上述项目集纳形成两个政府服务清单,利用官方网站、客户端等广泛宣传;
截至去年10月底,江苏省、市、县三级行政机关公布不见面审批(服务)业务104174项,其中96个县(市、区)公布了83868项;
河北沧州出台首份《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和实施清单》,涉及41个部门单位的592个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办理时限等36项要素一一明确并公开上网;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重新规划设计公开目录数据库、政策法规库,公开目录库设置了27项元数据,实现数据结构化管理……
服务事项目录不仅是信息服务单,更是办事“说明书”。2017年出台的《政府网站发展指引》指出,网站在线服务资源清单对服务事项进行科学分类、统一命名、合理展现。未来,各地各部门的“网上办事说明书”不仅要“大而全”,更需“精而细”。
推进一体化
平台首现一站通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整合分散的政务服务系统和资源,于12月底前普遍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首次摸底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8月底,已有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成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其中16个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此次检查同时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实现单点登录、一网通办。”办事更加便捷,百姓直接受益。
2017年6月,全国海关“互联网+海关”一体化网上办事平台上线运行,用户通过统一服务入口、统一身份认证便能“一站搞定”9大类业务、60项具体事项;12月初,湖北省“网上办事大厅”试运行,通过将门户网、运行平台、技术支撑平台织成“一张网”,实现了省直部门和武汉等地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结;不久前,“水利部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正式上线运行,包括部本级和7个流域机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应上尽上”,既提供统一的申请查询入口,还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办理和监管,打造“一站式服务”。
平台上线仅是第一步,要实现一网通办,离不开数据跑腿。以江苏省为例,目前,江苏政务服务网已汇集便民服务事项10万项,并对全省申请实施的约12万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网上办理。此外,杭州、佛山等地首次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推进重点领域的数据归集共享工作,让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
体验智能化
服务首启“刷脸式”
2017年初,浙江地税采用芝麻信用实人认证技术,在全国首启“刷脸查税”;4月,广州试点“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技术,公众“刷个脸”便能轻松完成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手续,省去现场认证的麻烦;7月,青海省税务机关正式上线运行实名办税系统,公众刷一下身份证,再看一眼镜头,就完成实名采集;12月,浙江临海行政审批最新上线“刷脸”应用,忘带身份证也能办事……
2017年,“刷脸”服务首次流行政务领域。日前,由中山大学发布的《移动政务服务报告(2017)——创新与挑战》显示,已有超过40个城市开通“刷脸政务”,覆盖服务类别包括查询公积金、缴纳交通罚单、申报个税等,目前已有近900万人体验“刷脸”办事,节约时间400多万小时。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应用,互联网技术红利不断释放,重构政务服务体验。北京政府网站将进一步构建可灵活扩展的智慧型网站架构,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技术,自动解答用户咨询;广西率先推进智能审批和审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由电脑审批取代传统人工审批模式,网上办事申请“秒批”,企业和群众随时随地动动手指即可上网申报。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网上服务模式,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高科技智能应用广泛渗透政务服务各流程、各领域,“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工作有了底气,“足不出户、网上办理”正成为现实。(记者 吴姗 钱一彬)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