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下一站:特色小镇崛起
2016-2018中国在线周边游市场预测
二
中国城市新地理:产业布局从大城市走向大城市带
更进一步,从城市发展路径来看,产业布局其实是在逐步促进“大城市带”的形成。
(1)麦肯锡城市群方法将中国城市分为22个城市群,每个城市群围绕1到2个中心城市发展,每个围绕在核心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大约十几个到几十个。所有的卫星城距离1个中心城市不超过300公里,并且每个城市群的GDP都超过中国城市总GDP的1%。
麦肯锡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
(2)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北京召开。会议提到:“解决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摒弃原有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体系,而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3)以上海为例,计划构建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1+6”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
根据长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小城市齐全,拥有 1 座超大城市、1 座特大城市、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市和 42 座小城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 80多个。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
根据2013年建设用地总规模的统计数据,核心城市上海的开发强度高达36%,远超过法国大巴黎地区的21%,英国大伦敦地区的24%。因此规划提出,上海、苏南、环杭州湾等地区要率先转变空间开发模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扩大农业和生态空间。规划对上海提出诸多要求:首先是严格控制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引导人口向郊区、重点小城镇和临沪城市合理分布,同时建设好卫星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年数据。
三
新兴产业兴起,现有产业经济无需向大城市核心区集中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科技的发展为产业提供了城市之间、区域之间更强的纽带作用,从而使产业在空间距离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从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说起,我们来看看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的变化。
最早的华尔街,是金融交易聚集地。像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谷物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这些传统金融中心有大约5万名雇员,而现在,很多工作可以由电脑自动完成。
在《更为虚拟化:阿尔.伯克利访谈》中,有这样一段话:华尔街即使还重要,也会变得越来越电子化。由于科技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所以华尔街将作为一个虚拟地点而不是地理实体存在,其价值将体现在投资家对风险的判断及经纪人的知识之中,有价值并值得支付的是关于买卖哪种证券的良策。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城市工商业集中于核心大城市的必要性在逐步降低。总结起来,说明了两种趋势:
第一, 基础设施完善为核心城市转向周边城市,或中心城区转向郊区提供可行性;
第二, 新兴产业留在核心城市/中心城区的必要性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