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柏华:推动财政金融理论协同创新和政策协调配合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与金融联系紧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熨平经济周期、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既在政策最终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又由于各自在经济体系中侧重不同领域,具有一系列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变化,通常都需要另一方的政策来协同策应。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看,针对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两大政策的协同配合在不断改善,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践的探索需要理论的引领,财政金融领域深化改革的实践也需要财政金融理论上的协同创新。中国财政学会和中国金融学会汇集了我国财政和金融领域的众多精英,既有学术界的翘楚,也有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长期以来为我国财政和金融改革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咨询作用。加强两家学会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深入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学会的作用大有裨益,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推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落实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论依据、搭配模式、手段路径的研究,理顺政策传导机制,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协调配合。这次两家学会从经济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和推广运用PPP模式等五大专题入手,深入探讨财政金融协调问题,抓住了当前结构性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这为我国智库发展指明了方向。希望两家学会进一步加强交流,通力合作,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中财政金融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定期举办联合研讨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观点碰撞、成果分享,形成1加1大于2的合力,多出质量高、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经济大船行稳致远建言献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文系作者在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共同举办的“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下的结构性改革研讨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