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平:PPP不仅是融资手段
作者:王明娟 发布于:2016-04-22 08:19:07 来源:人民政协报
“PPP不是一场华丽的婚礼,是一生一世完美的婚姻。”在近日由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6(第十四届)水业战略论坛”上,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用这句话形容PPP的发展。在他看来,PPP项目具有投资时间长、回报稳定、反经济周期强等特点,因此,“社会资本如果想要暴利就不要进入PPP领域;如果守法、守约经营,就会得到相对稳定的回报;从事PPP的社会资本,社会责任意识必不可少。”
事实上,PPP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据焦小平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BT、BOT等模式已在我国水领域加以应用,在以政府主导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中,PPP更多被视为政府市场化融资手段;2013年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摆在更重要的议程中,发展驱动也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创新驱动;尤其是2015年新预算法的出台,宣告传统政府融资平台时代的结束。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于PPP的改革也逐步推进。
“如果仍把PPP作为融资手段,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焦小平看来,PPP是一种市场化、社会化公共产品供给管理方式,是创新发展的一种“新引擎”,应被赋予新内涵。
“从宏观上看,这代表着国家治理方式的改变。”焦小平指出,过去政府是全能型政府,现在要做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和高效政府,政府和市场要平等合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微观上看,PPP改革是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他解释说,PPP具有五个特征:第一,公开竞争。即通过公开公平竞争选择最有能力的社会资本;第二,把风险和收益挂钩,在政府和社会资本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第三,全生命周期合作。即把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进行整体优化;第四,做到按效付费,把项目回报机制与绩效挂钩;第五,公开透明。
基于这些特点,作为政府与市场互动协调发展的连接器,创新发展的转换器、推进器,PPP日益火热起来。
焦小平介绍说,国家财政部把2014到2016年作为示范期,通过采用示范项目的战略,发挥就近教育、就近培训、就近引导作用,希望通过3年实践,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放大的PPP改革路线。
“2014年财政部发布第一批示范项目时,各地政府对PPP不了解,选30个项目都非常困难;2015年筛选第二批示范项目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一系列数字更有说服力:目前地方在财政部PPP信息平台发布的PPP招商项目有8.3万亿元,加上国家发改委2015年发布的两批PPP项目清单4.2万亿元,共计14万亿元,覆盖了13个行业。其中,绿色和低碳项目占50%。关于水环境类项目,包括环境保护、污水治理、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湿地保护等约占10%。
“可以说,经过近3年的改革推进,PPP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不过,焦小平着重提醒,“PPP是一项综合性改革,绝不可能搞一窝蜂。”他指出,如今PPP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政府转变观念还不够、创新的意识不足、PPP的落地率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
此外,融资也成为摆在面前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存在有运营能力的企业没有资本,有资本的企业没有运营能力的现象;同时,PPP融资还没有转向以项目现金流为主,传统资产负债融资仍是主流方式。”
焦小平认为,如果说PPP是一场球赛的话,“上半场是通过公平的方式选择最有能力的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下半场就是融资问题。”为此,在现阶段,国家就开始建立PPP产业基金这项工作的推进。
“财政部成立基金就像点亮第一根火柴。”焦小平说,“最终是希望社会资本行动起来。”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