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政采绘就绿色建材发展蓝图?
作者:张建芳 发布于:2020-12-01 14:39:01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产品社会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与生产/使用方初期成本增加的矛盾,是摆在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发展前面的主要矛盾。”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检集团”)总经理朱连滨接受《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到位,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比如政府搭建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鼓励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优先采用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中的产品,扩大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范围。”
为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促进建筑品质提升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库〔2020〕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政府采购工程中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那么,应该如何用政采的笔绘就绿色建材发展蓝图?
建采信应用数据库 防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绿色建材的评价与认证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摆在绿色建材行业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是--如何引导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除了拓展需求侧的市场、提高产业链绿色发展的积极性,还能带来哪些积极的改变?应如何发挥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防止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这也是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朱连滨建议主管部门搭建绿色建材信用数据库,并向社会公开。“通过绿色建材评价认证的建材产品经审核后入库,对出现违规行为的企业或认证机构,要及时将相应的建材产品从数据库中清除。”朱连滨向《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介绍,“据我了解,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已经初步搭建了绿色建材数据库,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进行行业总览、信息发布与政策引领和监督管理;评价认证机构可以进行注册备案、工作流程管理和专家信息库;绿色建材供应商可以进行绿色建材产品入库、大数据精准推广、一物一码的溯源与防伪;采信应用单位则可以进行设计选材、招标与采购、公众消费者采购与监督。”
在朱连滨看来,数据库的强大功能将为政府采购提供有力的支撑,他建议鼓励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优先采用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中的产品。“可以进一步扩大绿色建材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试点范围,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解决供给侧生产成本的问题。”朱连滨进一步建议,加强绿色建材信用数据库的应用,协同绿色金融、政府采购订单融资,让绿色建材的发展跨上新台阶。
发挥政府部门协同效应提高政府采购比例
“31号文提到的抽检或者认证,实质上都是第三方行为,第三方的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那么如何让第三方传递信任,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也是六大试点城市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对第三方如何监管,让这种信任‘可信’。”朱连滨提醒,第三方在绿色建材的研究、应用以及推广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单位也做了很多的技术研究工作,比如我们国检集团,从‘十五’到‘十三五’一直没有停下来对绿色建材的研究,早在2000年就着手申报并承担了绿色建材的国家级课题。二十年来,国检集团承担了数十项该领域相关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课题与标准化工作。”
那么,如何推动绿色建材的评价与认证发展?政府采购如何推动搭建值得信赖的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推广绿色建筑、支持绿色建材,如何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的作用?
朱连滨认为,美国在政府采购绿色建材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尤其是不同政府部门协同效应明显,“美国政府各部门对于绿色标识认证的采信具备较好的‘协调一致性’:如美国能源部的FY27优先产品清单、美国总务署的核心可持续性产品、美国环保署的联邦采购推荐指南以及美国总务署的绿色采购汇编等清单虽然来自于不同的政府部门,但它们之间却保持着高度的协调一致性,相互之间的认可度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扩大了绿色产品标识的采信范围,提高了其政府采购比例,对于促进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影响。”
31号文也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强化对政府工程采购、实施和履约验收中的监督管理,引导采购人、工程承包单位、建材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形成推进试点的合力。“从客观分析,试点地区在制定细化的绿色建材采购要求时,通过采信相应产品的绿色建材认证证书比单纯查验检测报告更可控制风险、确保质量,也是国外成熟的做法。这既涉及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之间的协同,又要求财政体系与发改委体系等不同体系相互配合。”朱连滨表示,“31号文对绿色建材认证工作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政府重点工程的采购选材。因此,还需要工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积极指导和引导,从绿色建材产品名录,培育绿色建材示范产品和示范企业,扶持绿色建材认证机构,加强认证过程监管等角度共同发力。”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