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荆门市推进政府电子化采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天华 邹军 发布于:2020-11-03 10:11:15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推进以电子采购平台为主体、电子卖场(“网上商城”)为辅助的采购模式,是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数字经济时代作出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实施采购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电子化采购工作机制,荆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准确把握“互联网+政府采购”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构建“全市一网、一城一站”标准化采购服务方式,有力促进了采购工作提质增效,助推优化采购领域营商环境。
 
  一、荆门推进电子化采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一是建立一网运行“分段式”电子采购平台。针对电子采购活动中的计划受理、标前、标后三个环节,分别设置相应业务科室各段负责,分管领导负责全过程审核签批,建立了市县一网运行“分段式”电子采购平台。在开展电子采购活动时,由专设科室负责提供综合服务、维护交易秩序、抽取评审专家,信息技术科提供电子化采购系统支撑。通过电子采购流程控制,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实现全主体、全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并与财政监管、税收共治、政务服务、省政府采购网等多个部门数据无缝对接。
 
  二是建立一城一站“竞争式”电子卖场。按照“一城一站”模式,建成“1+N”电子卖场,“1”为市直电子卖场,“N”为县(市、区)电子卖场。荆门市直电子卖场发挥“厂商-服务商”批量采购效应,各县(市区)电子卖场共享产品,解决了办公设备、轿车等批量采购价格、服务问题,同城不同预算层级单位可以在N个站点(电子卖场)自主选择服务最优、质量最好的产品,使得更多有能力有资质的供应商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参与到的电子卖场竞争中,初步形成了集采机构竞争机制。
 
  三是全面推行“三个一”标准化服务。其一,聚焦“一个平台”运行,打造更快服务载体。围绕建设“全国领先、全省一流”政府采购平台的目标,主动对接、努力对标省采平台,项目业务在“一个平台”办理,实现CA密钥省市互认,为7000多家企业节省密钥办理费用300余万元,受到供应商的好评。其二,发挥“一把密钥”功能,打造更安全服务系统。创新“一把密钥管采购全程”服务模式,保证采购人和供应商交易安全,不断丰富拓展其功能,实现发布采购公告、免费下载招标文件、发放中标(成交)通知书,推行密钥提交投标(响应)文件、电子开标、电子评审等线上交易功能。积极探索密钥合同签订、履约验收、信用评价、用户反馈、提交发票和资金支付等线上监管功能。较以往传统采购模式,大大提高了采购安全性、便捷性。其三,明确“一个标准”评审,打造更公平集采机构。在财政监管部门指导下,借鉴外地经验,出台《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采购综合评分标准示范文本(试行)》,电子化采购平台自动生成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价格、商务、技术等分值模块,量化、细化对应的评审因素,减少采购人和评审专家自由裁量权,促进政府采购规范化、标准化。采购人可以根据实际采购需求,进行部分调整,满足采购人个性采购需要。
 
  二、电子化采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电子化采购工作在各地实施进展不一,从荆门工作实践来看,还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和痛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广推行有观念障碍。在传统工作方式下,集采机构工作人员编制招标文件、发布公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出了差错,可以在纸质上临时修改调整。电子化采购工作法规性、专业性要求高,操作难度也更大。电子采购平台处处留痕审核,编制文件、推送公告必须更加严谨细致,由此导致集采机构工作人员怕工作失误留痕,不愿使用电子采购平台。同时,规范、标准的电子化评审流程及大数据比对留痕,禁止了评审专家随意打“人情分”,导致采购人推行电子化采购积极性不高。此外,电子化采购免费下载招标文件、不设报名环节,影响社会代理机构现实利益。面对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更需要集采机构勇于突破传统采购编制招标文件、“面对面”开评和“一支笔”评标的思维定式,当好电子化采购的“先锋军”。
 
  二是平台操作缺人才支撑。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是顺利实施电子化采购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市集采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员短缺、与电子化采购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总体来看,市直及5个县市区的政府集采机构在机构改革后继续从事采购业务的工作人员偏少,具有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屈指可数,大多数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工作要求,能熟练操作电子化采购平台的则更少,过于依赖系统供应商技术支持。同时,采购单位具体经办人员流动频繁、变更过快,且存在采购单位根据内部分工临时指派经办人的问题,甚至依赖集采机构协助开展具体工作。
 
  三是平台功能实景化不足。目前国家财政部国库司推荐的主流电子采购平台供应商有近10家,每个系统各有优劣。政府采购应用软件具有法定程序性、规则性,与其他社交类、单一功能性软件相比,操作难度更大,在采购人、供应商中认可度、接受度较低。同时,非招标采购供应商“不见面”在线音视频谈判、洽谈与现场实际感受有较大差异,供应商因无法与其他竞争商家、评标评审专家、项目负责人“面对面”,报价时感觉心里“没底”、不踏实。此外,平台系统功能还缺少实地考察等采购活动安排。
 
  三、几点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时代的采购基础建设,关键是将“信息网络”的新理念、新功能、新技术与采购实践对接起来,与采购方式匹配起来,加快解决电子化采购中的难点痛点。
 
  一是建设“一体化”采购系统。省级集采机构应发挥电子采购平台建设引领作用,建立标准规范的采购交易系统和区域内集采机构竞争机制,确保政府采购计划、委托受理、信息公告、合同备案等数据无缝联通、完全共享,减少采购人在电子采购平台、政府采购网等进行大量重复性操作。按照“一城一站”模式,建设全省“1+N”电子卖场,建立区域内集中采购机构合作机制,适合进行批量采购的通用货物,由省级集采机构负责谈判,形成规模效应,保证价格最低和服务最优。
 
  二是完善“智能化”采购系统。电子采购平台、电子卖场虽然可以实现“不见面”采购,但仍有许多功能细节需要完善。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线物联等新技术进行系统改造提升,让采购活动各方主体身临其境地完成自己的“角色”职责,参与到开标、谈判、实地考察等采购活动中,真正达到“省级采购一体化、全部流程电子化、采购评审异地化、档案资料无纸化、监督管理实时化”智能功能。可吸纳采购专家参与系统建设,通过征求专家专业化建议、工作人员使用建议,不断改进完善电子化系统。
 
  三是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强化现有采购工作人员专业化能力培训,加快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公开招考选聘一批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带动提升采购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是购买“专业化”技术服务。电子化采购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远程开评标、在线视频谈判演示等采购活动,具有范围广、主体多、时间长的特点,需要大量集采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技术保障服务。在确保系统安全运行使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购买技术服务方式,弥补集采机构工作人员不足,提高电子化采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骁:直击电子化痛点 “五化”让政府采购更简单(中国政府采购信息报2020年3月23日)
 
  2.美国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帮助政府采购数万亿美元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存储网2020年8月17日)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