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县级政采这六个问题,确实令人头疼

作者:赵长宝 发布于:2017-08-31 19:12:13 来源:
   作为国家政府采购体系的基层架构,县级政府采购的发展和提升,是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全面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县级政府采购发展相对滞后,实践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先斩后奏 规避政采
 
  一些县级采购人单位,在推行政府采购工作时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认为实施政府采购后,各单位分散的自行采购变成了集中采购,削弱了其原有的“权力”,有“先斩后奏”现象,随意性较大,支出效益差,因此实施政府采购的积极性不高。
 
  基于上述错误思想认识,有少数基层部门对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某种抵触情绪,认为财政揽事过多,实行政府采购是回收部门手中的采购项目审批权,甚至有意规避政府采购。
 
  甚至少数县级采购单位因政府采购意识不强,认为政府采购程序复杂繁琐,在实际工作中想方设法规避政府采购,依法采购的观念意识切实有待提高。
 
  这些思想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级政府采购的发展。相信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逐步完善与管理的不断深入,采购人单位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会逐步深入和提高。
 
  2、规模偏小 参与度低
 
  由于县(区)通常地域狭小,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供应商、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等缺乏,制约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
 
  同时,县(区)级政府采购范围狭窄、项目单一,政府采购总体规模小、批量少、单项资金小的问题较为普遍。正是由于采购标的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供应商也因为县级政府“无利可图”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如何扩大县级政府采购规模应该引起业界关注。
 
  3、预算脱节 采购无序
 
  自从在政府采购领域全面铺开部门预算工作以来,很多县级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不全或者不实,分散采购多、集中采购少,临时性和突击性的采购项目也时有发生。
 
  目前,县级单位普遍存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整的情况,甚至有的单位年初不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临时采购、即审即购现象严重。一些县级采购单位事到才申报采购计划,而且列报的采购预算和实际情况脱节,执行中采购项目总额突破采购预算,或是改变采购预算。
 
  县级财政多是“吃饭财政”,本级财力有限,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不完整导致约束力不强,使得采购工作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
 
  4、专家不足 影响评审
 
  由于县级地区受地域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数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县级政府采购专家库建设很不完善,专家库中缺乏涉及多行业多技能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采购的评审质量,位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的质疑投诉埋下隐患,在影响政府采购整体质效的同时,也影响了政府采购的社会公信力。
 
  总体来看,县级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存在专业范围窄、层次低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稀缺性的行业,比如机械、电子软件、图书类专家,县级基本没有,需要到外地抽取,而外地抽取专家不但时间长,而且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采购效率和质量。

  5、技术滞后 质效低下
 
  县级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初始水平,缺少专门的信息网站,致使不少县级领域至今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政府采购信息化的落后,使得政府采购日常管理仍处于是纸质化操作模式,平时陷在事务性工作中,对政府采购政策的学习不够,不利于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大数据分析,没有突出采购人的主体责任,与现阶段简政放权的工作思路不一致。
 
  6、队伍薄弱 人才匮乏
 
  政府采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具有政策性和业务性强、涉及专业面广等特点,对从事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较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虽然县级财政部门十分重视政府采购队伍建设,但因为一些现存的客观原因,如从事政府采购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行政后勤部门,或多是兼职人员,造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知识,不利于县级政府采购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