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采购难点及解决策略
作者:CCGPNET 发布于:2004-06-08 11:22:00 来源:http://www.caigou2003.com
●王惠雯
随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浦东干部学院、第一人民医院松江新院等电梯项目纳入集中采购的范畴,今年来集中采购的电梯无论在数量、内容、批次上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采购中心如何在遵循“三公”原则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每个项目的采购特点,从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度为预算单位提供便捷、实用的服务,成为思考的重点。
电梯的特点与
集中采购的难点
电梯是建筑物中垂直交通的主要工具,造价较高,对工程影响较大,一般占工程投资的5%~10%,电梯的平面设置对建筑物平面、立面及结构影响较大,建筑物施工后很难变动,同时电梯属永久及耐用设备,一旦设置后,其控制系统、速度、载重量是不可轻易变动的。电梯又是机电一体化的大型复杂产品,从其结构来说,主机、门机、控制柜、安保等各子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有机配合是电梯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配合的一体化水平越高,电梯的工作可靠性和技术性能就越优。从其使用来讲,电梯的使用寿命一般在20年以上,大修周期不少于10年,在长年的使用中要求电梯既能安全工作,又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尤其在大修周期内,主要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经大修后应基本恢复原有的性能,电梯的使用特点要求各子系统之间长期保持良好的匹配性。
目前市场上习惯于将电梯按高、中、低分档,高档电梯是技术先进的系统设计型产品,电梯除具有系统设计型电梯的全部特征外,还应全面采用先进技术,具有先进的功能配置,且制造精良。
同一品牌的电梯可以有不同的档次,而同一个工厂还可以同时生产多个品牌的电梯,因此品牌与电梯的档次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是品牌又是人们判断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购买者通过品牌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建立购买的信心,品牌对判断电梯的档次具有参考作用。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电梯档次的保证,售后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安装、维修保养和备件供应,没有售后服务保障的电梯,将无档次可言。
基于电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电梯的采购应是一个慎重、严密、全面衡量的过程,但是在集中采购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预算单位对电梯特性的不甚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供应商对政府采购的规则不熟悉,实际操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协调,主要工作难点是:
预算单位对电梯系统的技术性并不十分了解,对某一品牌的偏好替代了对产品主要结构部件、系统运行、使用成本的综合评估,虽然评标办法规定了评审的原则和方法,但对某一品牌的情有独钟使得他们的评审意见与专家组的意见不一致。
预算单位对电梯部件配置要求盲目从高,误以为电梯质量的好坏、档次的高低取决于部件配置的高低,往往一方面青睐于部件的进口含量,另一方面刻意提高运行速度、载重量等主参数指标,甚至增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配置 ,如以电梯的速度为例,一般10层以下建筑10m/s足够,但一些预算单位就6层建筑却要求配置1.5m/s甚至1.75m/s,以为可提高运行速度,在采购文件的编制过程中,采购中心尽管对类似的问题提出建议,但最后的确认权还在预算单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预算单位对档次及电梯选用要求的介绍比较模糊,导致了采购中心编写采购文件的困惑,如一个需选用高档电梯的项目,由于没有比较清晰的分档办法,结果来投标的电梯产品参差不齐,高档产品往往价格偏高,中低档产品往往价格偏低,中标的产品就不一定是高档产品。
预算单位电梯采购时间节点不科学。常规电梯招标采购应安排在土建完成结构设计、出扩充图纸之前,但预算单位往往在建筑已经施工,打桩、井道底坑已开挖时提出采购需求,受约于预留的井道尺寸、机房位置、底坑深度等土建尺寸,电梯的选用范围就会缩小,最终影响采购的性价比。
供应商应对政府采购的操作不甚规范。市场上生产电梯的厂家逐渐增多,鱼龙混杂,不同厂商间的企业管理、营销策略、售后服务体系不尽相同,产品质量层次不齐,市场竞争有待规范,如以“公开、公平、公正”为首要前提的政府采购招标,要求签约的型号、价格与中标的型号、价格一致,由于在非政府采购领域供应商惯于“挤牙膏”式的报价,往往在中标后私下与预算单位洽谈,一方面使预算单位觉得采购中心砍价不够,另一方面采购规范得以破坏。
电梯的相关标准与
优化采购的思考
如何解决上述工作中的难点?一方面采购中心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责任心、诚心、耐心加强与预算单位沟通,在宣传政府采购规则、程序的基础上,依托政府采购专家的力量,重点帮助预算单位剖析具体项目的技术特点,引导其做好或修正采购前的技术基础工作,优化确定电梯的使用设计方案,包括合理确定电梯的主要参数、服务方式、台数和布置、选定合适的电梯档次、明确电梯的功能与种类,注重与预算单位采购合力的形成,促进整个项目按规范程序操作,最终取得符合规范的
、令预算单位满意的结果。
国家将电梯列为一种特种设备,对其实行专门的管理办法,同时对电梯的制造与安装装,制定了相关的标准,电梯的生产厂家、安装单位和电梯工程设计、使用单位应共同遵守,采购中心的操作也应以此为依据,常用的基本技术规范主要有: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T10058-1997《电梯技术条件》、GB/T7025.1-3--1997《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GB16899-1997《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全规范》、JG5071-1996《液压电梯》、JG135-2000《杂物电梯》。
另一方面,在采购操作的过程中,采购中心可通过分包、分档、多种采购方式并存、量化评审等策略来实施具体项目的采购,以下对此略作说明:
分包策略:分包策略就是对一个批次采购的电梯,按一定的性质、特点对采购内容进行分类,确定若干个包件的做法。采购按每个包件为最小单位,分别确定单个包件的供应商。每个包件内的产品内容、特点和性质是基本一致的。
电梯分包的方法较多,按大类分为垂直梯与自动扶梯,按用途可分为客梯、医梯、货梯及客货两用梯,按机房设置可分为有机房、小机房和无机房,按速度可分为低速电梯、中速电梯、高速电梯和超高速电梯,等等。采取分包件采购的目的是为了清晰采购的内容,强调产品性能、技术指标和规格的一致性。包件内产品的同质性对投标单位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都是有利的。主要原因是,每个包件均可集中适合该产品的供应商群,一般来说,每个包件均能取得理想的价格;同时,包件内产品内容、特点和性质的基本一致,可以缓解采购中评价指标难以确定的问题,有利于预算单位在招标评标过程中意见的统一。
分档策略:目前各档次的电梯同存于市场,均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共同服从于一分钱一分货的市场规则,采购中心应设身处地为预算单位着想,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对电梯工作质量的要求、财力控制水平,选择合理的档次。建议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不要降低电梯的档次水平,但必要时可适当减少电梯的功能配置,以减低价格。
结合电梯行业的特点,可尝试将当前市场上的电梯大致分为三档,衡量电梯工作质量的主要内容是电梯的安全可靠性和性能优良与否。高档次的电梯应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有稳定、优良的技术性能,且功能先进,电梯应有批量生产的历史,并经大修周期的考验,产品技术成熟,还有较完善的服务功能,能为大楼提供优质服务,电梯的使用成本低、大修周期长。中档、低档电梯的工作质量则相应递减。
多种采购方式并存策略:虽然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公开招标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电梯的采购也是以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事实证明公开招标因其程序规范、招标文件严密、公开性强而为市场逐步接受,对大批量的采购项目尤为适合。
但是由于公开招标整个程序花费时间较长、供应商只能一次报价而对一些小额零星项目不是很适合。目前接手的电梯采购项目中,除大型新建工程以外,还有一些小额的更新改造项目,这些项目数量只有1~2台,由于受旧有建筑的制约,采购初期不能拿出完整的技术规格,且可变因素较大,因而比较适合于采用竞争性谈判的采购方式,采购中心可会同预算单位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进行面对面的谈判,以确定采购对象的详细技术规格和性能标准,了解采购对象的性质和附带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接近实际的价格。
此外询价采购方式也适合于规格明确、标准统一、数量单一、价格变化不大的小型新建项目的电梯采购。
量化评审策略:评审是整个采购过程的核心与关键,它关系到预算单位能否通过采购确定最佳供应商,也关系每一个投标供应商的切身利益。签于电梯设备的特殊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采用量化的评审方法从电梯产品主要结构部件、系统运行、使用成本进行综合评审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选择最佳性价比的产品。
以下为某一案例的评分总则,仅供参考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五把利剑“刺破”地方保护伞
下一篇:中原服装大标将开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