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走出“低价位”误区

作者:张栋天 发布于:2004-11-18 16:27:00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价格水平的高低是影响采购成本和采购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政府采购的实务操作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价格因素,片面地强调低价位,跌入了“低价位”误区,出现了以价格“谈成败、论实绩”的不正常现象。本文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就采购活动中当事人各方如何正确把握价格问题,实现政府采购的“多赢”作初步探讨。

    一、“低价位”的误区及其消极影响
                                 
    误区之一,低价位是节支的唯一途径,而节支则是政府采购的唯一目的。目前,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对政府采购的功能、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缘由比较模糊,部分人认为国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节约财政性资金支出,而要节约财政支出唯一的途径就是低价位,别无它法。
                                 
    消极影响: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人们仿佛觉得推行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目标仅仅是为了节约节支,淡化和忽视了政府采购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即促进廉政建设,遏制腐败行为,同时低价位并非节支的唯一选择,集约化的规模采购同样可以实现节支目标,坚守低价位不放,将使政府采购工作误入歧途,走进“死胡同”,限制了政府采购功能作用的全面发挥,阻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
                                 
    误区之二,只要价格低,我们就愿意买,这样可以节约采购成本。不少采购单位或是受财力紧张的制约或是受传统节支习惯的影响,在采购活动中,对低价位“情有独钟”,而对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采购项目的除价格外其它采购需求考虑不够。
                                 
    消极影响:“偏爱”低价位这种现象在采购活动中较为普遍,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相对匮乏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采购一种货物、工程或服务,价格固然应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量,但是价格因素并非是“全部”,其实供应商的技术资质如何、售后服务水平高低以及产品(或工程或服务)内在质量优劣也是极其重要的评判标准。在采购实践中,一味强调低价位所带来的教训可不少,有的价格是低了,但售后服务或产品质量却没有保障,导致了采购后续成本的增加,甚至造成重复采购,结果非但未达到节约支出的目的,还成倍地增加了采购成本。
                                 
&


nbsp;   误区之三,低价位产品就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需要,购买高价位产品过于奢侈。诚然,行政事业单位有的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其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必须要消耗一定的非生产性支出,部分地区由于财政状况欠佳,但工资性支出属于法定的硬性支出,便把节支的重点放在公务支出上,要求以低价位产品为首选产品。
                                 
    消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选择低价位产品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一些层次较高的科研院所,往往需要采购一些必备的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而价格相对较高的中高端产品,低价位产品则无法满足其科研实践的需要,影响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果。还有些采购单位经济实力较为雄厚,预算外资金较为宽裕,它们希望采购一些质量佳、服务好、经久耐用的产品,同时也能够付出较高的采购成本,强行地把低价位产品推荐给采购单位,就等于剥夺了采购单位对产品的自由选择权利,就等于剥夺了中高端产品的制造商或经销商自由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
                                 
    误区之四,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采购操作过程中过于追逐资金节约率,在采购活动中教条的坚持“低价位”。在制作招标文件、询价通知、谈判文件等采购文件时,把价格作为确定中标供应商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以价格取舍供应商,过多地使用最低报价法,即便使用综合评分法,其价格分值的比重也非常高,有的竟达到90%,评委们在评审供应商的投标文件时,由于评审方法事先已确定好,只能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评审,无力突破“低价位”的限制。
                                 
    消极影响:在采购活动中单纯的以价取人,片面地追求资金节约率,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节约很多资金,提高采购代理机构的工作实绩,长期以“低价位”作为评判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将导致集中采购活动的畸型发展,不利于代理机构的生存发展,“低价位”还将因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引发诸多纠纷,因此这也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有损采购单位的利益。
                                 
    那么,是不是“低价位”就不对呢?其实“低价位”本身并没有错,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低价位”,如何正确地把握评审过程中的价格因素,这才是关键之所在,节约支出是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之一,但如果为了节约支出,在采购活动中偏执地坚持“低价位”,就显得本末倒置。政府采购真正需要的是合理最低价,还有良好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购活动中各方的积极努力的规范操作。

    二、走出“低价位”误区,采购各方该如何动作
               


;                  
    监管机构:正确把握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业绩考核的尺度,科学地制定考核标准,既要注重财政性资金节约情况的考核,更要注重操作程序规范性、采购结果的社会满意度、服务态度、供应商反响等多个方面情况的考核,及时纠正偏重价格因素的倾向,帮助部分代理机构走出“低价位”误区,力促代理机构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实现政府采购节约支出和遏制腐败的双重功能。坚持不懈地做好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澄清人们对这项工作的模糊认识。
                                 
    代理机构:不能过于追逐资金节约率,在注重经济效应的同时要兼顾政府采购的社会效应,在采购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原则,灵活地运用《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分法和性价比法三种评标方法,慎用最低评标价法,在使用综合评分法时要合理设定价格因素的分值权重,不可突破60%的上限。在采购文件中增加无效投标情形,规定投标供应商如低于成本报价,视为恶意竞争,作无效投标处理。
                                 
    采购单位:既要量财办事,节约支出,减少重复投资,同时要保证所采购的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对一些工作必备且急需的采购项目,尽管要付出较多的支出,但也要集中财力,舍得投入,而不可因价格而犹豫不决,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在招标采购中,采购单位在收到评标报告后,应依法按照评标报告中推荐的中标候选供应商顺序确定中标供应商。
                                 
    评审专家:在具体的评审工作中要坚持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可“以价取人”,在评审过程中要全面衡量投标供应商的报价、技术资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承诺、财务状况等综合资质,在询价采购中尤要注意做好投标供应商的资格性审查的符合性审查,为采购人把好关,招标采购中三种评审办法无一不突出“技术性指标”的重要性,评审专家必须按照采购文件规定的评审方法进行评审,使最符合采购项目要求的投标供应商成为中标人。
                                 
    供应商:不可否认,低价位可以快速地掠取政府采购市场,但任何一个采购项目,任何一个供应商,如长期无利可图,入不敷出,纵有再雄厚的资本也难以长久支撑,即使勉强维持,势必在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上大打折扣,影响自己的声誉和发展,恶意的“价格战”于人于己均不利,一个成熟的供应商应有自己长远的发展规划,应把功夫放在提升质量、改进服务上,像“海尔”一样做强自己的品牌,做优自己的服务。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