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紧盯中国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谁唱主角
作者:吴蔚 发布于:2006-04-05 09:34: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由于国货标准缺失,中国政府采购市场成了跨国巨头争食的一块“肥肉”,而国内企业大多只是拥挤在低端市场争抢,反而成了政府采购市场的“配角”。
政府采购谁唱主角
随着政府采购范围扩大,2005年政府采购规模再创新高,完成了2500亿元的目标,比上年增长超过15%。然而,据统计,尽管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实际开放度仅约15%,外国供应商却已经垄断我国的电梯、照明灯具、彩色胶卷、橡胶、轿车、洗涤用品、碳酸饮料、和一部分家用电器行业。
在政府采购市场占重大比例的IT领域,近年来,微软、戴尔、惠普、英特尔等绝大部分跨国巨头内部都成立了专门针对政府采购市场的部门。记者在采访三星行业大客户部销售总监王志群时了解到,尽管三星2005年刚刚成立针对政府采购的行业大客户部,只有笔记本、打印机等一部分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市场,但今年三星所有的产品线都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业绩将增长一倍。王志群还透露,三星目前90%的业务都是在和国际厂商竞争,和本土公司的竞争不是重点。
与跨国巨头对政府采购市场的重视形成反差的是,许多国内企业反而并不看好这块“蛋糕”,有企业甚至公开宣称政府采购领域价格太低,毫无利润可言。
国货条款形同虚设
尽管跨国巨头在谈及中国政府采购市场时,总强调是在“弥补本土企业的不足”,但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国货标准缺失,跨国巨头实际上与国内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按照《政府采购法》第十条的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在这个被业内称为“国货条款”的规定中,同时包含“前款所称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界定,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的表述,但事实上目前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出台。
在近日结束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表示,通过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本国产业,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但这种有利于自主创新产品做强做大的方法,在我国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相当多的部门认为国内产品不成熟,不给国内产品应有的机会,而放在库房里的新产品可能永远不会成熟。李国杰还说,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支出4万多亿元,相当大部分用于采购各种设备。即使一些国产设备不比国外的差,许多应用部门的领导也不敢拍板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在提交的《加强国家资源引导,提升高端技术研发能力》的议案中也指出,在政府采购方面,与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优先采购国内品牌的策略不同,我国的IT产品政府采购没有体现出对国内品牌的支持,也缺乏相关的法规支持。他认为,我国的《政府采购法》有原则上购买本国货物的规定,但从采购目录和数量分析看,目前政府采购的本国商品多限于较为低端的日常用品,没有充分体现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倾斜。
未来形势更加严峻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在我国加入WTO时,承诺愿意接受《政府采购协议》。目前,我国商业消费市场开放的5年过渡期接近尾声,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即将拉开序幕。也就是说,届时《政府采购法》中保护性的“国货条款”将彻底消失,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将完全没有分别。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谈道,美国虽然已经签署了WTO《政府采购协议》,但美国政府采购也只有10%是给外国的,而中国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采购外国软件的比例竟高达90%以上。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目前在某些领域,本国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政府采购政策的保护。
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有望让政府采购真正为国货撑腰。首先,《配套政策》明确提出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权;其次,明确提出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首购制度,明确提出优先购买本国货,还提出在政府采购中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等。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