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按部门打包问题多

作者:宋晓杰 发布于:2006-11-06 15:23: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近期,某省政府采购中心代理当地的一所大学公开招标采购教学设施,根据采购人要求,整个项目被分成17个包。依法发布信息后,开标当日,前来投标的供应商虽然几乎挤满了开标大厅,但唱标结果显示,其中14个包的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这些包只得当场宣布废标。为什么招标采购单位有备而来,却失望而归?采购中心项目负责人道出了个中原委:“采购人各院系单独预算,单独拨款,所以也坚持单独消费,分包的依据只能是部门而非同类标的。这样打包容易引发很多问题。”

容易废标

  一个项目因无法满足法定条件而废标可能比较常见,但已详细分包后绝大多数包被废标似乎鲜闻。

  在开标现场,前来投标的任经理说:“我提前就预见到可能大多数包都废标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一次性发包过多,门类过杂,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绑”在一个包内,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凑齐符合资质的供应商,也很难保证符合资质的供应商在短期内按最优性价比把采购货品组合起来,所以不能吸引来足够的供应商参与投标也在情理之中。

  采购人代表解释为,各院系的东西凑到一起,按物品性质分类采购,最终支付容易起争议。所以可单独支付的东西各院系临时凑到一起;无法再细分的,往往“捆绑”打包,同一个学院或一个学科一起采购。这无疑把“包袱”甩给了操作机构,从各包投标报价最高才20多万可知,各包不仅“内容”杂乱,而且“油水”很少,利润微薄,精打细算的供应商“不屑一顾”似乎无可厚非。

专家难找

  “包内具体标的如此复杂,有这样的万能专家吗?”某投标商当场对采购人代表提出了质疑。采购人代表则直言不讳:“专家不是按门类抽取的,专家库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专家。”

  那么专家是按什么标准抽取的?在投标人达到3家的物理实验设施评标室内,除采购中心项目负责人外,记者看到环桌而坐9个人。据介绍,其中5名是专家库抽取的专家;4名是该大学教师,到场负责介绍专业需求,明确采购设施的具体功能。5位专家中1名是法律专家,而另外4名分别是电器和电子专家,虽然其中4位专家的专业与物理息息相关,但“科研设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专家还得借助专业教师“把关”。
 
  对于一线教师出现在评标室内,一位体育类评审专家似乎已见多不怪。他说:“这种情形在教学设施采购中常见,只是教师的参与身份可能有别。”这位专家曾参与过某市教委组织的该市几所中学教学设施评审,由于是按校分包,所以有的包最多含4个专业的设备。当时“淘”遍省级和周边地市的专家库,也没找到足够数量的专家,只能临时从专业老师中抽取。

质量不保

  专家认为,由于专业门类庞杂,每包的预算价格不高,很难吸引有实力的生产商和代理商前来参与投标,废标只是看得见的后果,中标供应商无法保证供货质量才最令人担忧。

  该参与过中学教学设施评审的体育专家分析说,从参与的投标公司就可看出,这样的打包方式无形中降低了采购质量。投标公司或是生产单一专业设备的公司,或是毫无经验的销售商,有的投标人参与投标的产品几乎大部分没有注明生产场地和制造商,只简单地标明“进口”、“国产”,这样的公司难道中标后再到大街上联系货源?

  很多业内人士与该专家有共同的疑问,认为这样容易造成“点”和“面”的矛盾。如有些公司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名牌,但评审还要兼顾包内其他专业产品,合作厂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因素,若该公司所获授权不全面,也只能以产品单一论,无法满足采购需求,最终难逃无效投标的厄运。那么,此次采购必然丧失了选择上述知名品牌产品的机会。

节支较少

  一位家具类专家认为,这样打包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节支效果打折扣了。
 
  他曾参加一个实验室家具包的评审,该包预算价格才85000元,由于采购人在包中“捆绑”了一些小的实验器皿,所以只有3家供应商前往投标。但开标后发现,其中两家投标商的报价均超过采购预算1000元,而另一家的报价则比预算低1000元。

  这种情形若废标,则加大了采购成本,所以监管部门批准采购中心改用竞争性谈判方式。但可能是几家供应商事先做了交流,两轮谈判下来,3家的报价都坚守在84000元。专家说,其实“捆绑”到包里的器皿造价并不高,若单纯家具采购,供应商报价也会比这低许多,采购人却因为担心“家里”不好算帐,而让“肥水白白流入了外人田”。

  本打算节约资金,却因分包不科学而导致吸引力降低,竞争不充分必然影响节支效果。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