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人人有责才能人人负责

作者:安心 发布于:2007-02-06 15:12: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2007年,某采购中心计划逐步尝试将评标记录公之于众,让评标专家接受更广泛、更全面的监督。从只是公布评审结果和专家人员名单到公布细节打分情况,无疑是一种进步,令各界充满了期待。供应商认为,这样他们对自己的得分情况就可以一目了然了;监管部门说,公开程度高了,监管的难度就会相应缩小,因为全面公开敦促了专家更严格地依照法律法规规范评审了。

  如今,许多评审活动,无论邀请了多少位专家,无论大家的看法是否有分歧,最终的结论都会落实到一纸评标报告上。这个评标报告代表的是整个评标委员会的意见,虽然每位专家都在上面签了字,但是却与个人关系不大,因为“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后,就变成责任面前,集体上、个人退的现实,有问题大家一起扛的结果往往是谁也不可能扛。

  如果有人对中标或成交结果提出疑问,责任追到专家那里,很多专家都可能用一句“评标委员会的意见”来搪塞,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集体的事情,不是王专家的责任,也不是李专家的责任,更不是张专家自己的责任。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责任划分的问题。因为大家一起负责,所以大家也就都不负责。也正是因为这种现状,导致一些专家在评标时敢于违法违规又违心地做出明显有失公正的评判,因为“反正最后也不会追究到我个人头上来”;同样因为这种现状,一些专家在评标时立场不坚定,就算看出他人违规,也不愿坚持己见,宁愿做一个“老好人”。

  证人出庭作证前一般要举手宣誓,之所以每次都搞得那么严肃、庄重,主要是因为证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如果他做伪证,没有人会替他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除了少数心怀鬼胎者,大多数证言都为法官断案提供了有力帮助。套用证人的管理方法,如果每位专家都能独立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公开、公平、公正一定有更多的保证,而暗箱操作也会相应地少很多。

  所以,将专家的打分记录公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在评标报告后面附上每个专家个人的报告,谁打了多少分,给哪家供应商的分高,给哪家供应商的分低以及打分的依据都一目了然的话,专家们无形中会增加不少压力,也许那时候,他们在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就会思索再三,不会那么轻易地落笔。因为他们明白,在档案保存期的15年内,只要有人来查招标文件,就会看到自己的评标报告,到时候别说是明显的违反“三公”的原则,就是有些许的不公,业内人士也是一看便知,到时候,想要推卸责任就不像现在这样轻松了,因为白纸黑字的报告就是证据。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