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聚焦评标专家问题系列报道(一):专家“老龄化” 评标质量低

作者:赵哲 发布于:2007-03-26 14:47: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编者按 :评标专家自身的不足会让公正的程序设置变成废纸一张。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目前在一部分评标专家身上存在的不足,关注评标专家的资格评定、日常管理,关注专家“老龄化”等现象,探讨在目前的条件下,如何在评标专家管理环节为最终结果的公正与公平提供保证。

  在紧张的开标现场,专家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随着工作程序的紧张推进,其中数位已明显表现出了不堪重负的神色,眼睛时张时闭……周围的人紧张地盯着这些老年专家,组织招标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代表更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也不是祈祷最终的结果公平公正,不是祈祷各方都能满意不要提出质疑,而是在提心吊胆地盼望这些参与评标的专家都能够坚持下去,千万别在评标中出现什么健康问题。

  大家的忍耐力都已经到极限了。

  这个场景并非虚构,而是一家招标代理公司总经理的亲身经历。“现在听起来的确是个笑话,但是当时真是让我感觉到非常紧张。要是允许的话,我真希望当场就把那些高龄专家的费用给结了,推迟开标我都认了”,谈起当时的情况,这名总经理心有余悸。

无可奈何的“老龄化”
 
  “评标专家年龄偏大的情况的确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现象也不是孤立的一两起。但是,在实践中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现象”,一家招标代理公司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总工程师无奈地表示。
 
  这名总工程师坦言,在招投标代理业内,大家对专家高龄化的问题都心知肚明,但是谁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我们招标代理说白了就是一个执行的单位,没有权力去制定规则。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在政府采购领域也好、建筑工程等其他领域也好,在年富力强的专家很少能参与评标,而那些年纪大一些的已经退休或者退居二线的专家是参与评标的主力。”至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这名总工程师分析,对于现在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来说,各自也是单位的主力,平时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很重,很难再有余力参加评标。而对于那些已经退休的专家来说,就不存在这些工作上的压力,时间上宽裕了很多,参与评标的热情也就相对较高。

  “除此之外,还包括操作上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中规定,评审专家的抽取时间原则上应当在开标前半天或一天进行,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两天。这样一来,即使招标代理机构想聘请年富力强的专家,操作的时间也并不充裕。毕竟这些专家平时工作繁忙,即使有心来参与评标,也没办法立即中断手头上的工作。另外就是给专家定的报酬标准太低,区区几百元的评标费如何能跟高额的课题研究经费和奖金比呢?这在经济上也很难调动这些年富力强、正处于‘当打之年’的专家的积极性”,这名总工程师认为,在操作的层面上,招标代理企业难以请到年富力强的专家。

“老龄化”vs.低质量的评标

“我们现在也在为这个问题头疼”,北京一家政府采购代理企业的项目经理表示,作为“一线人员”,请不到好的评审专家,就很难保证最终的招标结果能让各方都满意。
 
  “我是‘一线’的招标人员,却往往请不到‘一线’的专家,这对最终的招标结果影响非常大。举个例子,比如说IT软件方面的招标。大家都知道,IT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可是说是日新月异。现在,有多少人还在用BASIC语言编程?又有多少人还掌握在PC-DOS环境下进行微机操作的技术?技术在不断进步,要求参与评标的专家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但实际上,我们聘请的专家往往是已经退休了的。当然,不排除一部分专家在退休或者脱离一线岗位后,仍然很注意平时的学习,仍然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但有很大一部分专家,所学的知识已经和目前的发展严重脱节了,换句话说,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专家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继续被称为‘专家’了”,这名项目经理表示,虽然目前各地大都有针对专家资格的定期审核制度,但实际上,这些审核制度并不能很好地审查专家们的实际业务水平,一些专家的专业知识已经严重落后于实际需要。
 
  专家“老龄化”也许不是在评审专家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但却是一个非常“醒目”和显著的问题。“教授越老越值钱”,“老”的应该是教授本身,而不能是教授的知识。在政府采购评标中也是如此,在各方面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聘请有一定阅历的专家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聘请的这些专家却不应该有身体虚弱、知识落伍这样问题。

  如何解决专家“老龄化”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

相关链接:政府采购代理企业眼中关于专家的五个焦点问题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