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算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袁 方 发布于:2008-10-14 09:52: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在现代社会,政府预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财政收支计划,它更是政府最重要的政策工具,体现了政府全部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优先方向,是保障政府施政目标达成的利器。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冲突和矛盾,如收入分配不公、环境污染严重、官僚腐败等,都需要政府以预算的手段予以干预和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预算制度改革理应成为政治经济改革的方向,公共预算也理应成为政府管理和施政的工具首选。好的预算管理,会使政府每收下纳税人的一分钱,都会产生相应的效益。如何改进政府公共部门绩效,以最经济的手段、花最少的钱,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成为公共部门行政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不但问花钱更看效果”的目标,提高部门公共行政效果,公共部门就必须对自身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以及现行的公共管理模式等进行检查、评估,找出症结,以寻求改革和创新之路。
于是,西方国家开始把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到政府公共部门之中,政府改革中出现了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潮流,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注重绩效评估和效率。比如,美国绩效预算的成功实践,就可以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绩效预算,是指政府首先制定各部门的事业计划和工程项目,并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与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要的支出费用,然后再来编制预算。绩效预算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执行的结果。绩效预算既是预算方法的重大改变,也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
绩效预算的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
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公共资源,特别是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稳固财政基础,增强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不仅是规范预算管理模式的要求,更是政府部门科学执政的具体体现。需要指出的是,绩效预算是建立在重视绩效的政府文化之上的,当政府文化以控制为中心转移到以绩效为中心的时候,绩效预算才可能真正建立。
在我国,由于长期的“政府本位”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权力的行使既缺乏完善的制衡措施,也缺乏外在的有效监督。少数政府部门将很多精力用于运用各种手段,对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争夺,常常是哪里工作问题比较严重,就追加预算。
实行绩效预算,必须将政府各部门做事只讲花钱不讲效率的观念彻底转变过来,把关注点转移到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科学合理高效地安排、编制和执行预算上来。绩效预算改革在中国已势在必行。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