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政采效率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就是政府采购监察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促使整个采购机构战略目标及采购宗旨实现的机制。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施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与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为完成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任务,政府采购相关部门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体系。
整体规划绩效评价改革方案
有效的制度不可能是一项单一的制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但该制度体系不是以多少论效率,而是以其客观性、科学性论效率。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难度很大,重要原因之一是绩效评价涉及某些人或某群人的利益。制度体系的整体规划,是做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关键。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早制定方案,保证政府采购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由易到难逐步展开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发展经验来看,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是从公众和议会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与具体项目开始,逐渐扩展到全部政府采购领域的;是从重点评价支出的经济性、合规性开始,逐步转移到对政府采购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全面评价。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实现方式也应采取渐进式的方法,由易到难,抓住重点,逐步展开。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的重点,应由政府采购的经济性、合规性开始,逐步扩展到效率性和有效性。
资金运行环节建立绩效评价
财政预算目前推行精细化管理。政府采购预算目标数量化、分类细化不仅有助于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和评价,还可以清晰地衡量政府采购预算环节的成本与效益;在购买环节,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取得分散采购方式不能取得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府采购支付环节,采取电子化的直接支付方法,是提高政府采购绩效的必然要求。政府采购的各环节存在一个绩效问题,不能仅就政府采购资金的最终使用成果为对象来评价政府采购的绩效状况,应建立覆盖政府采购资金运行各环节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制度。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工作的中心环节。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既通用可比、简单适用,又易于操作。为此,可以按照政府采购部门、项目、环节分别建立绩效评价指标。部门评价指标用来衡量部门事业发展取得的业绩,可以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结合起来;项目评价指标是按照分类的原则对不同政府采购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环节评价指标是衡量政府采购运作过程中政府采购预算、采购实施过程、采购资金拨付、采购决算等各环节的绩效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机制,是充分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开展绩效评价活动的前提。所以,应建立政府采购各部门自我评价、财政综合评价、绩效审计评价为一体的绩效评价机制。
部门自我评价是各部门对年初设定目标与实现情况的对比评价,并做出具体分析和说明;财政综合评价是财政部门对重点预算资金的绩效进行重点评价,对所有政府采购资金的绩效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并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过程中对各部门的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抽查,以保障各项政府采购计划目标及时、顺利地实现,更好地编制下一年度的采购预算工作;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是审计部门针对一些使用大量政府采购资金的部门和领域进行的专项审计,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社会评价是公众或媒体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政府采购事项进行举报、采访或揭露,以改善政府采购绩效的整体状况。
建立评价信息收集网络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规模与容量的数据库,需要针对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效益与影响,进行必要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分不同行业、类型的政府采购项目,将有关的信息或资料作为初始数据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推动数据采集逐步进入标准化的阶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确保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开展。克服制度障碍,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公开、共享;大力推进政府采购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建设完备的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性与安全性;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上一篇:政府采购应有适当的“倾向性”
下一篇:合同监管必须“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