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台湾:新增市场为开放市场的150倍

作者:朱磊 发布于:2010-05-06 08:58: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2009年7月15日,中国台湾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下的第41个政府采购协议(GPA)成员,先于中国大陆进入政府采购全球贸易体系,也是中国台湾继世界卫生大会(WHA)之后又一次参与重要国际多边组织。

  历经7年加入GPA

  WTO对成员的市场开放分为商业消费和政府采购两部分,中国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WTO时只限于前者,不包括GPA。GPA起源于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1979年签署的“政府采购守则”,1994年修订后形成“政府采购协议”,2007年修订的GPA内容为WTO公布的最新版本。台湾2002年元旦加入WTO时承诺1年内完成加入GPA,但由于开放清单中的政府机构名称有政治敏感性而无法推进。2008年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大陆同意台湾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名义加入,12月9日WTO政府采购委员会通过台湾申请案,2009年5月15日台湾“立法院”完成立法程序,6月8日马英九签署加入同意书,7月15日台湾正式成为GPA会员。

  主要开放内容及保护机制

  GPA会员需互相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台湾向WTO提交的承诺开放清单中适用机关分三层:一是“总统府”、“行政院”及其所属“部”、“会”、处、局、署,而“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不开放;二是台湾省政府、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三是部分公营事业及公立院校。

  开放个案门槛金额有三类:货物类采购金额分别是第一层机关13万SDR(特别提款权,约652万元新台币)、第二层机关20万SDR(约1003万元新台币)、第三层机关40万SDR(约2007万元新台币);服务类采购金额门槛与货物类相同;工程类采购金额第一层机关为500万SDR(约2.5亿元新台币),第二层与第三层机关均分3年降至500万SDR。

  除低于门槛金额的政府采购不对外开放,台湾当局还设置其他多种保护措施,以下政府采购内容均不在开放之列:“外交部”驻外单位的工程采购、“国防”军事采购、“中央印制厂”的印钞机采购、铸币及研究发展的服务采购等。此外,部分电力设备及运输采购也不开放;“国家太空中心”的采购开放则有5年缓冲期。

  台湾当局的主要配套措施

  台湾“外贸协会”配合GPA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一是“经济部”及“外贸协会”驻GPA缔约成员的数十个驻外单位,协助提供驻地的政府采购相关信息及商机,以利台湾厂商上网浏览;二是举办相关说明会及研讨会,邀请岛内外熟悉GPA领域的专家,进行主题式演讲,加强台湾厂商对政府采购商机领域的了解;三是编印政府采购教战手册,促使台湾厂商更清楚国际上政府采购流程、法规,强化争取政府采购标案的能力;四是建置专属网页及在线顾问数据库,将各GPA缔约成员驻外单位报回的政府采购商机信息,上传至该网页供台湾厂商参考。今年预计邀请100位GPA领域专家担任顾问,解决台湾厂商争取政采商机时,可能或已遭遇的问题。目前网页上已有32位专家顾问资料供台湾厂商咨询。另外,邀请国际政府采购单位及得标厂商,赴台举办说明会及商谈会,详细说明该国政府采购相关程序,也将邀岛外得标厂商赴台与岛内厂商洽谈。

  对台湾经济影响利大于弊

  一是台湾经济获益远大于损失。台湾当局估计,成为GPA正式会员后,岛内厂商每年面对的全球政府采购商机高达9603亿美元(其中美国7605亿美元、欧盟1205亿美元分列前两位),是台湾开放规模的150倍;台湾每年需开放的60亿美元仅占岛内全部政府采购市场的16%。二是台湾对国际标早已采取开放态度。2005-2007年,台湾机关采购金额中外商得标比率平均为27%,其中货物类61%、服务类6%、工程类11%,比目前一些GPA成员的开放度还高。三是台湾在政府采购国际市场上有不少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与服务类和工程类相比,台湾货物类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包括:资讯通讯、汽车零配件、办公室设备、医疗耗材、纺织成衣、光纤、五金、机械等。以机械产品为例,台湾木工机械、电子及半导体生产设备的世界出口排名分居第3位和第4位,工具机、纺织及成衣机械均为第5位。因此,加入GPA有利于台湾产业转型及提升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并可在短期内起到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

  对两岸关系影响利弊兼有

  GPA虽是国际经济组织,但也存在较为敏感的政治意涵。中国大陆对台湾加入GPA做出妥善安排,是一种善意的展示,在得到部分岛内民意理解的同时,却也可能增加某些误解。此次台加入GPA被业内称作完成了“第二次WTO谈判”,并创下台湾当局政府机构名称未经任何变动或删除、在正式国际协定中完整呈现的先例,岛内媒体对此高调评价。“中央社”引用GPA委员会主席的话,认为此举是“历史性的突破”,确定和巩固了台在WTO的“地位和尊严”,可视为“活路外交实践的典范”。岛内《工商时报》认为可以让世人进一步了解“中华民国的存在与成就”,并提到台领先大陆加入GPA“意义更非比寻常”,还建议台当局“妥善利用”GPA机制下的对外开放,增加“对外曝光机会”,争取国际对台湾的“认同与支持”。

  事实上,中国大陆允许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的前提是不会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大陆并不反对台湾在国际上增强影响力,但不是以主权国家的身份,而岛内却常有混同“增强国际参与”与“凸显主权身份”的倾向,将大陆对台释出的善意误认为是对其“主权”的默许,这是危险的倾向,也会对两岸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