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运作机制
本文针对平时、应急、战时三种条件下的物资保障特点,提出了建立适应相应条件的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和整体联动的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运作机制的设想,并指出了建立运作机制应把握的重点。
中央军委关于“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的决策部署,以及总后勤部关于“建设一流物资采购中心,打造一流军事物流基地”的重要指示,是基于现代军事物流的发展趋势和探索平战兼备、军民结合的军队物资采购保障新模式提出来的。
建立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运作机制,不仅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需要,更是完成多样化军事行动物资保障任务的需要。
关键:针对三种条件
在现代军事物流体系中,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应当具备采购机构、仓储基地、物流中心等要素,有效组织实施军队物资的集中采购、储存发运、运输配送等任务。建立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运作机制,必须认真分析各种条件下的物资保障特点,统筹规划,科学分工,精心设计,规范流程,实现运作机制的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和整体联动。
平时条件下的运作机制。平时,军队采购的物资主要用于保障部队的日常生活、训练和战备建设,计划性强,需求品种数量比较稳定,时限要求相对宽松,通常是按部就班地展开并实施采购保障任务的。因此,应大力推进军民结合的物资采购保障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的物资、物流、运输、信息等资源保障部队建设。一要提高军地物流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当前军地物流自成体系,各自为战,平时军事物流资源过剩,战时军事物流资源又难以支撑激增的需求。整合物流资源,实现军地共享,有利于提高整体利用率,降低社会总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效益。二要减轻部队后勤负担。目前地方物流具有相当的规模,经济实力雄厚,若能军民结合,发挥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部队后勤保障成本,缩小后勤摊子,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三要探索社会化保障方式。平时只有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实施军队物资采购保障,才能为应急条件下实施军地一体联合物资采购保障积累丰富的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平时条件下,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运作机制的建立,必须不断完善军队物资采购分段管理机制、军地物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军地物资采购机构协作机制、供应商准入和考核管理机制等。
应急条件下的运作机制。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性强,对物资的需求数量大、时限紧、不确定性强,而且多为民用物资,这种应急条件下与平时条件下的物资采购保障有明显区别,更加强调高效快捷,主要采取非常规的采购保障方式进行。例如,在2008年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行动中,军队迅速从后方仓库调拨了大量的棉被、帐篷和药品等物资,有效地缓解了救灾初期物资奇缺的境况。我军在执行援助巴基斯坦地震救灾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任务时,依托军地物流资源基础,采用军地昼夜兼程配送、协调动用民航运力境外直达运输等物流配送方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创造了第一个将救援物资送达受灾国的历史纪录。这表明,快速精确的物流配送对于实现快捷高效的物资保障至关重要。多方面的实践证明,应急条件下的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运作机制,必须在平时条件下运作机制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关键机制因素。一是应尽快建立战备储备物资军民兼容联合存储机制,在和平时期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的需求;战时能服务于战争,满足部队的保障需求。二是应加速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依托国家综合运输网,扩大供应商直达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范围,形成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的军地联合配送机制。
战时条件下的运作机制。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爆发时间短,作战进程快,激烈程度高,破坏性强,物资消耗巨大,对物资的需求品种数量多,时间要求紧。这就要求物资保障具有强大的快速反应能力、远程机动能力、持续保障能力、综合保障能力和精确保障能力。因此,在战前准备和战时阶段,应根据国家动员法规和行政命令,依靠国防经济动员等有关部门,迅速调控掌握军地可用的人力、物资、物流等资源,形成以国家动员体系和社会保障资源为主体,军队保障力量为补充的战时物资采购保障模式。近30年来,我军缺乏战时条件下军队物资保障的实践,没有形成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物资保障机制。因此,必须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着眼多种情况的实战需要,积极探索战时条件下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运作机制。主要包括战时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运行模式、战时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职能任务、战前军用物资采购预案、战时军用物资应急采购和征集预案、战时采购机构保障预案、战时物资保障实施方案。平时必须高度重视军队物资采购保障战备建设,着眼实现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搞好战时保障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重点:掌握各类资源
加快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完善严密的法规制度体系,是实现军队物资采购保障基地高效顺畅运行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保证。因此,要尽快出台《国防动员法》,从国家法律层面上对物流动员、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有效地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为形成“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掌握物资资源。一是要广泛调查保障区域内市场资源的分布情况,建立供应商库、产品库和评审专家库,实行分类、动态管理,择优选择供应商并建立合作机制,签订应急采购协议。二是要加强与国家动员机构和政府采购机构的协作,调查与评估地方资源潜力,构建以“军地联合、资源共享、统一调动、就近配送”为原则的应急采购机制和区域性的军用物资联合采购网络。三是要合理确定物资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和方式,变军队独家储备为军民共同储备,并建立起战储物资军民兼容联合存储机制。
整合物流资源。一要提高我军物流装备技术整体水平,配备现代化的仓储、装卸、搬运、运输设施设备,引进先进的RFID、GIS、GPS等技术,建设一支精干的军事物流力量。二要充分调查地方物流资源,掌握地方重点供应商的储运能力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能力,并签订应急配送协议,以便需要时能够依托地方物流力量组织应急配送。三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军地物流一体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使我国物流系统形成能够满足军地双方需求的网络结构布局。
共享信息资源。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国家信息基础平台,建立军地衔接、综合集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联动便捷的采购与物流信息网络。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物资保障需求、保障资源和保障过程的有关信息,对保障链上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各环节,全程实施管控,资源动态可视,需求及时掌握,状态适时调控,以实现物资的“精确保障”。
上一篇:过度发展部门集采将增大监管成本
下一篇:事业单位参与政采无需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