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报价”宜改为“最低有效报价”
规范法律术语 “最低报价”宜改为“最低有效报价”
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以下统称“法规”)是政府采购活动必须遵循的法律依据。因此,法律法规条文的表述必须十分准确严谨,以避免因其严谨性的欠缺导致对法规解读产生偏差和歧义,给政府采购活动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政府采购法》第三十八条第(五)款和第四十条第(四)款,关于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确定成交供应商的有如下规定:“以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应商”。《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五十一条关于最低评标价法确定中标供应商有如下规定:“在全部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前提下,以提出最低报价的投标人作为中标供应商(注:以下 “中标或成交”统称“中标”)”。
上述法规的表述之于政府采购业界人士,固然能够理解和领会法规的本质内涵并准确运用;但是,笔者在招标采购工作实践中常常遇到,政府采购业界之外的其他相关方在解读如上所述的法规条文时,往往容易忽略法规中有关“符合采购需求、质量和服务相等”和“全部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等前置条件,而是对其中“最低报价确定中标供应商”的表述产生先入为主的概念,从而形成了招标采购“最低价中标”的固定思维模式。因此,一旦出现招标采购项目非最低价中标的结果时,便怀疑其中必定隐藏着暗箱操作行为,进而不由分说地发起“质疑”。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这类“质疑”,给处在发展阶段的政府采购带来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对此谈谈个人的感受和观点。
供应商因误解而频繁“质疑”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作为项目需求的采购人和提供项目货物或服务的供应商,是政府采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当事人。因此,如何避免供应商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产生理解偏差和歧义,是项目招标采购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众所周知,在项目招标采购中,提出最低报价的供应商,并非一定能成为中标供应商。原因主要有:第一,未满足项目招标采购的实质性要求;第二,出现诸如投标文件未按要求装订密封、投标保证金未按要求提交等废标情形;第三,政府采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产品和扶持中小企业等政策功能在项目招标采购中运用(具体在评审环节以价格扣减或综合加分的形式体现)。以上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提出最低报价的供应商不能中标。然而,这类未中标供应商不具体分析原因,却以其提出最低报价而未中标为由进行质疑。尽管这类质疑通过政府采购法定程序的 “质疑答复”最终均会成为“无效质疑”,但时常出现的这类质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招标采购的进度,而且给政府采购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监督方因误解而做出误判
政府采购活动同时还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审计。我国各级财政、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依其职能,都可以对政府采购活动实行全过程监督,或在相关环节进行监督审查。而除了财政部门负责政府采购管理职责的机构外,多数担负政府采购监审职责的工作人员,很少或从未具体组织实施过项目招标采购的实务操作,况且政府采购只是其诸多监审内容的其中一部分,要求监审人员对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到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显然是苛刻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目前对政府采购领域进行监督审查的方式通常是:用法规条文对具体项目招标采购的程序和流程进行简单的对照,一旦在表象上出现与法规条文表述不完全一致(诸如提出最低报价但由于未满足采购文件的其他条件而未中标(成交)之类)的情况时,监审人员通常很少从法规的本质内涵或咨询业内专家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是将此类情况界定为“有问题”或直接作出“违规”的结论。如果监督方会就所谓的“违规问题”采取“询问被监督方或咨询业界专家”的工作方式,那么,那些所谓的“违规问题”还有机会得以“说明解释或正名”。否则,难免出现合法合规的政府采购行为悲哀地被误判为“违规行为”了。
社会舆论因误解而“质疑”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采购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因此,法规条文的表述,除了必须使业界人员能够领会其内涵,同时也必须兼顾其他相关方的解读和理解。但是,由于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力度和广度都极其有限,加之个别招标采购项目违规操作导致高价中标的案例被曝光,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因此,一旦出现非低价中标的招标采购结果,公众和媒体往往不了解事因,更无法运用相关的政策法规对问题的本质加以分析,而是人云亦云地发表类似于“政府采购高价中标”的片面评述。这种评述生产的社会影响大,给被誉为“阳光下交易”的政府采购事业抹上了灰暗的阴影。但是,政府采购是专业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领域,切不可也不能用传统简单的市场交易规则来判别是非。
建议修改相关法律术语
为使政府采购活动各相关方能正确理解领会法律法规的实质含义,辨别政府采购活动中“最低报价”与一般市场交易中最低价的本质区别,笔者建议,将本文所列举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中有关“最低报价”的表述改为“最低有效报价”,或“最低评标价”,使各方对法律法规的实质含义形成统一的认识,使政府采购活动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制定采购标准 杜绝天价采购
下一篇:政府采购标准化建设需要战略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