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 15年敲开世贸大门
编者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历程是一条不平坦的曲折道路。谈判的漫长,显示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性;谈判的艰辛复杂,考验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决心与耐力;谈判的最终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体现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性。本期扼要介绍中国入世谈判历程,并详细介绍中美双边谈判中最后一轮谈判的经过。
入市1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谈判历程经历三阶段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
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WTO的谈判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总体上讲,这一谈判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走向改革开放 奠定谈判基础
第一阶段,酝酿筹备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86年7月。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对外经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市场化发展,我国初步具备了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条件。1982年12月,当时的对外经济贸易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为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我国应当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的席位。1983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由于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复杂的法律体系,进入关贸总协定需要通过谈判具体确定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因此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准备。经过几年的酝酿和筹备,1986年7月10日,我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可以说,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就不会有复关谈判,而复关谈判也是我国真正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开端。
选择市场经济 解决核心谈判问题
第二阶段是贸易制度审议阶段,时间从1986年7月至1992年10月。
由于关贸总协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申请加入方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其经济贸易体制,供缔约方审议,判断其经济贸易体制是否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基本要求。在审议中我国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国到底是搞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的,但在很长一个时期,甚至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还是一个禁区。我国使用过“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概念,还使用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复关谈判审议阶段的核心问题随之迎刃而解。在1992年10月召开的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1次会议上,工作组成员作出决定,结束对中国贸易制度的审议,转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复关和加入WTO的谈判取得的每一步重要进展,都与我国改革的总体不断深化密不可分。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才使谈判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中国加入WTO谈判历程的启示
下一篇:近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