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条例》有突破有不足 涉及政采内容须应对
详解《〈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政府采购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提供的借鉴(中)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并不是对《招标投标法》简单地进行具体化,条例中有些内容《招标投标法》并未涉及,属于新创设内容;有些内容则突破了《招标投标法》既有的规定,需要重新认识和掌握;还有些内容规定则不够完善,执行中应予以注意。另外,《〈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有些条款涉及政采管理和操作,应引起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关注,并在《〈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的制定中做出回应,以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招标投标交易场所合法化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有关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五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为招标投标活动提供服务。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不得与行政监督部门存在隶属关系,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这两条在《招标投标法》中均未提及,分开看,似乎是对《招标投标法》第七条“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及有关部门的具体职权划分,由国务院规定”的细化,但结合实际来看,笔者认为,上述规定却是给当前较流行的“四合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各地的“四合一”平台大多直属同级人民政府,既与行政监督部门不存在隶属关系,也不以营利为目的,同时,也有人民政府授予其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职责,完全符合《〈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
上述内容将对政府采购是否进场交易带来重大影响: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采购中心可以独立存在,但很可能会成为“四合一”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是政府采购的监管职能也很可能会随之并入“四合一”平台的监管平台中,这将对政府采购系统的独立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制定《〈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时,必须明确规定政府采购中心的机构性质、隶属关系和工作职责,只有保持采购中心的独立性,才能保证政府采购系统的完整性。
明确邀请招标的适用情形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八条: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公开招标;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邀请招标:(一)技术复杂、有特殊要求或者受自然环境限制,只有少量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二)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费用占项目合同金额的比例过大。有前款第二项所列情形,属于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项目,由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在审批、核准项目时作出认定;其他项目由招标人申请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作出认定。
《招标投标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重点项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地方重点项目不适宜公开招标的,经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邀请招标。《〈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参考了《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明确了邀请招标的适用情形,但行政审批主体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变更成了项目审批、核准部门。
扩大了可以不招标的情形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九条:除招标投标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可以不进行招标的特殊情况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招标:(一)需要采用不可替代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二)采购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三)已通过招标方式选定的特许经营项目投资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四)需要向原中标人采购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否则将影响施工或者功能配套要求;(五)国家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形。招标人为适用前款规定弄虚作假的,属于招标投标法第四条规定的规避招标。
《招标投标法》第六十六条: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或者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不适宜进行招标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标。《〈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九条是对《招标投标法》的一项重大突破,扩大了可以不招标的情形,也确实很有必要,但没有明确“可以不进行招标”的认定程序和部门,不够完整。
限制有违公平的咨询服务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招标代理机构不得在所代理的招标项目中投标或者代理投标,也不得为所代理的招标项目的投标人提供咨询。
前半句比较好理解,如允许代理,则存在招标人与投标人串标的嫌疑。后半句较难把握,因为投标人可能对招标文件中的内容有疑问,招标代理机构应有义务作出解答,但解答和咨询之间的尺度不好掌握,将给招标代理机构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如修改为:“也不得为所代理的招标项目的投标人提供影响公平的咨询。”笔者认为,将更为贴切。
代理收费的对象应更明晰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招标人应当与被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合同约定的收费标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本条回避了招标代理机构是向招标人收费,还是向中标人收费的问题。目前招标投标代理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招标代理机构向中标人收费。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整顿和规范招标投标收费的通知》(计价格[2002]520号)曾规定:招标代理实行“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招标代理收费由委托人承担,并限定从2004年1月1日起统一实行委托人付费。但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招标代理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03]857号)中,又将“招标代理服务实行‘谁委托谁付费’”修改为“招标代理服务费用应由招标人支付,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与投标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其实是放宽了收费要求。
笔者认为,《〈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应将“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吸纳进来,明确要求委托人付费,这样才符合《合同法》第二十一章的规定,而不仅仅重申收费标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也应对收费事宜作出更明确的规定。
同样修改文件 处理结果不同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招标人可以对已发出的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可能影响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者投标文件编制的,招标人应当在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截止时间至少3日前,或者投标截止时间至少1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获取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不足3日或者15日的,招标人应当顺延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或者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第二十三条:招标人编制的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的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影响资格预审结果或者潜在投标人投标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应当在修改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后重新招标。
对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重新组织招标,比较可行。但对于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影响资格预审结果或者潜在投标人投标的情形,则比较难把握,第二十一条中,已发出的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如果没有影响资格预审结果或者潜在投标人投标,就没必要澄清或修改。一旦需要对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进行修改,是根据第二十一条“顺延”,还是根据第二十三条“重新招标”,容易在实际招标过程中引起矛盾和异议。如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只要涉及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修改,只能选择重新招标,笔者认为,第二十三条中“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最好删除。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预算公开需明晰七个问题
下一篇:诸多特色规定值得政府采购法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