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理论探索-政府采购信息网

《我说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以采购中心为主体建平台效果更好

作者:齐 峰 发布于:2013-10-28 09:29: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从何处着眼?需要避免哪些倾向?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这些都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在此,笔者想结合"盘锦模式"的成功实践,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

  发挥采购中心主力军作用

  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着眼解决现行体制存在的问题,坚持依法集中交易、规范运行,目的是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和交易效率。

  首先,坚持从解决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特别是工程招投标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目前,公共资源交易最大的问题是公权利益流失,原因在于权力封闭运行,执行环节权力市场化,交易环节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新的公共资源交易体制要实现三个转变,使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这三个转变是:公共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由管理、操作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由分散交易向集中交易转变。

  其次,协调好"两法"之间的关系,坚持依法交易。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能偏离"两法",搞所谓的"改革性"突破。从"两法"的执行效果看,公共资源交易应以《政府采购法》为母法设计操作规程,以《招标投标法》为必要程序,实行有效控制。因此,在交易流程上应借鉴政府采购的成功做法和已有经验。

  再次,落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坚持"统一、精简、效能"原则,一个部门能办的事不再新设机构,绝不能为了安排人员而成立新的机构,绝不能背离"管办分离"原则而增加新的"婆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在职能理顺和整合,一项制度的好坏关键是执行中要抓好落实。

  最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管"原则,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设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为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和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要正确划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界线,政府行为绝不能让渡企业(社会代理机构),企业(社会代理机构)必须严格规范行为。政府要发挥政府采购中心这个主力平台的作用,政府采购中心要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个重任。

  三大认识误区要避免

  目前,业界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资源交易全程"市场化"。公共资源交易是公共权益市场化的过程,既包括公共资源衍生成商品的过程,又包括市场交易的环节。前者是公共权力按照市场规则,对公共资源(产品)进行包装(含审批、执行、监督等环节),它是市场交易环节的前期准备,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一个运行流程,不能市场化。交易环节实际上是买卖交换,是一种市场行为。当前要注意的是公权市场化倾向,即把公共资源衍生成商品的权力推向市场,交给社会代理机构。公权私营,容易形成市场利益联盟。市场机制存在利益至上缺陷,行政管理与监督才是权力制度的有效救济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只能体现在交易环节。

  二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职能"单极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它不仅是场所,还是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执行、监督三合一的综合体。如果简单化处理,公共权力、公共权益运行的安全性就无法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就是走形式、走过场,甚至会出现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之前更严重的问题。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航空母舰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平台,不仅要供战斗机起降,还有更多的服务、指挥、控制等功能。

  三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微观监督职能去"行政化"。公共资源交易最容易滋生的问题是在细节打埋伏,行政、审计、司法监督一般侧重于程序,"问诊"难敌医师"脉诊"。《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执行主体和细节控制上。政府采购有自己的主力军,详熟过程,深谙其理,代表政府掌控着公共权力的运行轨迹。招标代理机构是企业,吃谁的饭就为谁打工。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公共资源交易恰恰忽略了微观监督的核心地位与作用。这项权利交给谁才能监督到位?能让政府放心呢?政府采购实践表明,执行权须放在政府的执行机构,放手让其代表政府履行市场交易中的微观监督职能。

  目标是建设信息化大平台

  公共资源交易运行应以《政府采购法》及其配套规章为主线,按"分段式"设计流程,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采用计算机固化程序,实行模板化操作和自动化流转,建成集执行、监督、操作为一体的交易平台。

  根据《政府采购信息报》的报道,盘锦市按照"应进必进、宜统则统"原则,实现了"统分结合、十个统一、四段式操作"和"二网合一、五位一体"的监督运行机制,为各方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盘锦模式"给人的启示是:以政府采购中心为主体,建立隶属于政府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为执行机构,这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政府应站在履行公共责任的高度,赋予其招标人(采购人)同等身份,履行公共财政承担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公共资源交易的微观监督职能。

  另外,"制度+手段"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保障,有关部门要突破小市场的概念,建立全国大市场;要改变"自成体系"的"孤岛"管理模式,建立信息高速通道;要放弃"权力"观念,确立政府与市场、政府部门间的工作关系。信息化手段无疑是打破"壁垒"、实现有效渗透的重要手段。笔者建议,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以经营的理念创建一个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大平台。

  (采购系列谈·我说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征文系针对热点问题进行的探讨,文中表述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社。)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