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监管-政府采购信息网

专家热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作者:王涛 发布于:2012-02-02 09:05: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2月1日起,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
  
  据了解,招标投标在成为保证公共采购市场公平交易主要手段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一些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规避招标或者搞“明招暗定”的虚假招标;一些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相互串通,围标串标,严重扰乱招标投标活动正常秩序,破坏公平竞争。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条例》明确了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范围,规定凡属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除因技术复杂、有特殊要求或者只有少数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等特殊情形不适宜公开招标的以外,都应当公开招标。
  
  《条例》还明确指出,禁止在招标结束后违反招标文件的规定和中标人的投标承诺订立合同,防止招标人与中标人串通搞权钱交易。此外,对于投标人串通投标,以行贿谋取中标,以及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行为,《条例》规定将依法严惩、坚决遏制。
  
  事实上,《招标投标法》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条例》征求意见也有5年多的时间。一些招投标领域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条款相比之前有了许多重大改进。同时,仅仅依靠出台一个行政法规来改变已经形成多年的招投标乱象,多少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冬如:招投标领域问题更需综合治理
  
  《条例》的出台至少体现了三个亮点:一是就招标投标评标中标甚至合同签订过程作了比较明细的规定和预防处理。这是作为《实施条例》本身的要求,也是经验的总结。例如对串通投标作了明确的认定,以及对评标的规范等。二是首次就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招标投标交易场所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它的功能定位。如隶属关系、层级及性质作用等。《实施条例》提出招标投标信用制度。这是招标投标诚信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法律支撑。三是《实施条例》就实际中开始的招标师资格予以明确。这是招标投标职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总之,对人的专业性的要求、对机构的功能定位、对操作的细化和监督三条主线点燃《实施条例》的政策亮点。
  
  《条例》主要规范的是招标投标行为,但实践中大量存在的问题需要上升到管理层面予以解决,甚至需要决策、管理监督和执行三者的有机结合。但由于法律的局限和难以突破的部门利益性,招标投标的行政监督仍然各自为政,即使《实施条例》出台,招标投标过程中问题的继续存在依然会埋下隐患。举个简单的例子,社会招标代理由于资质认定不统一、管理混乱而产生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勾结业主及投标人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急需统一管理规范。但《实施条例》依然是部门认定,分散管理,各自监督。这对于实践中有的地方综合管理监督的改革创新是个挑战,对于地市及基层政府实施招标代理统一管理也是个挑战。
  
  《条例》出台有其积极意义,但招标投标领域的问题除了强调法律法规的作用外,更需要综合治理,整体推进。比如贯彻“二十字方针”,即体制健全、制度完善(形成一套管理制度、业务制度和监督制度)、职业发展(必须注重廉洁、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和职业技术)、科技促进(以科技信息、电子化为重要载体)、服务为本(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为公众和当事人服务)。法制是手段,体制建立健全是根本,是基础。招标投标领域面临的不透明、不规范、不廉洁、不诚信等问题不单是《实施条例》所能解决的,需要靠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合力,以及严格执法和监督予以解决。

页数:1/4  总数:4    1234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