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大成:部门预算编制应能预测花钱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 王大成 摄影/刘燕
(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 刘 燕)两会召开前,中央有关部门透露,2010年共有74家中央部门亮出账本,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此举再次预示了部门预算公开已是大势所趋。
那么,应如何看待部门预算的公开?《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王大成。
部门预算公开是重大进步
“这是预算改革工作的一个重大进步,财政预算不属于国家机密,本来就应该公开。”王大成表示,当前预算公开的主要阻力来源于长期以来视财政预算为“保密资料”的观念。他回忆说,财政预算这类材料以前确实标注了“绝密”字样,老百姓根本不可能看得到,但随着公共财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财政预算已不是“绝密”,不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以看,老百姓也可以看。
“各部门公开预算,在预算公开改革进程中具有实质性意义。”王大成表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预算都记录在案,方便人们随时查阅,这也应该成为各部门努力的方向。
对于社会上部分关于“部门预算公开过粗、过笼统”的评价,王大成认为,预算公开从无到有是一种进步,但想一步到位有难度。“我相信,今年的预算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会有更多的部门选择公开,而且会更加详细。”王大成预测。
精编预算应与公开同步推进
预算公开事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预算公开是公众监督政府活动的前提,也是公众作为纳税人应有的权利。在预算公开的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如果预算编制不精,就算完全公开,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对此,王大成表示,预算编制应与预算公开同步推进。
王大成认为,预算公开后,改革的下一个方向是对公开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促使预算编制更详细、更精确,最好能够同时预测花钱的效果并予以公布。政府采购预算属于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引起各预算单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