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监管-政府采购信息网

守正创新,让“指尖政务”更给力

作者:韩韫超 发布于:2019-05-07 14:54:24 来源:工人日报
  定位不精准、运维模式和具体功能的混乱,使一些政务新媒体“心血来潮发文章,随心所欲搞互动”。坚持从自身职能和服务特点出发,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建设,科学管理,积极创新,“指尖上的政务服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添翼、助力。
 
  据4月20日《新京报》报道,2019年以来,浙江长兴县开始对各类微信公众号进行清理整顿。4月19日起,该县220多个镇级、村级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停止运营,停运数量占全县微信公众号数量的80%。
 
  为顺应时下媒体融合发展规律,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务信息及服务的更广泛需求,越来越多的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设立了诸如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政务APP等政务新媒体。去年12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部门应当开设政务新媒体,其他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开设。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开设政务新媒体17.87万个,国务院部门、省、市、县、乡基本全覆盖。
 
  政务新媒体的开设,使得行政机关和职能部门在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有效拉近了群众与政府机关的距离。某种程度上,一些政务新媒体开始扮演政府部门与百姓互动的桥梁或纽带角色,成为实现信息公开、简政放权的一个重要抓手。
 
  然而,不少政务新媒体也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内容形式同质化严重、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浙江长兴县此次停运220多个政务公众号,就是因为公众号粉丝不多、信息受众少、信息传播面狭窄。政务新媒体过多过滥或不能物尽其用,不仅会过多占用运维人员的精力,影响到现实政务工作的开展,一些政务新媒体不菲的外包费用也构成对财政资金的浪费。
 
  大量政务新媒体发展不给力,首先源于论证不充分、定位不清晰。不少政务新媒体跟风开设,或在上级要求下被动开设,有些甚至是“专门办给领导看的”,主办单位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想清楚,比如为什么开设,以何种模式、在哪些平台上开设,后续怎样运营和更新,具体功能和作用是什么——是单纯发布信息、解读政策,还是为方便群众、实现网上办事,或是兼而有之,等等。定位不精准、运维模式和具体功能的混乱,使一些政务新媒体“心血来潮发文章,随心所欲搞互动”。
 
  再有,评价标准的混乱也使一些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磕磕绊绊,有的盲目追求粉丝量和点击率,甚至花钱买“粉”或强制要求群众点赞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明确将有上述做法及存在监测时间点前两周内无更新、APP无法下载或使用等现象的政务新媒体直接列入不合格;同期发布的《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明确规定了政务新媒体的主管单位每年将接受考核,并规定了加分、扣分的事项细则。当对运维者、监管者的评价考核都有了可见可感的参照系,相信一些共性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而政务新媒体建设与实践的优秀样本与范例,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比如国资委新闻中心的官方账号“国资小新”,致力于打造人格化的政府代言人,主要发布国资委及其下属的国企动态,其通过打造自身网络文体“小新体”、整合资源创建央企新媒体联动矩阵、在高校设立新媒体奖学金等创新举措,如今已成为政务新媒体领域的现象级IP;湖北武汉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微信服务号“武汉交警”,自2013年上线以来,先后推出交通违法信息同步推送、缴交罚款、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等18种服务功能,很多是全国首创,吸引了当地几十万名驾驶员密切关注。
 
  时下,不少政务新媒体逐渐从两微一端拓展到短视频平台、知识分享平台和FM音频平台。渠道和平台的增多,对相关单位和部门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要时刻牢记自身定位,切忌贪多求全,在大胆尝试新玩法的同时也要坚守硬核内容;确保做到人员配套、精力投入、及时策划、长期坚持,避免重蹈一些政务新媒体“重数量轻质量,重开设轻建设”的覆辙。
 
  坚持从自身职能和服务特点出发,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建设,科学管理,积极创新,“指尖上的政务服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添翼、助力。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