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监管-政府采购信息网

PPP项目造假危害极大

作者:谭浩俊 发布于:2016-04-11 11:55:58 来源:和讯网
媒体报道,国庆节前,财政部密集推出PPP大利好,继公布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后,再推出1800亿PPP基金。尤其是PPP基金的推出,更是让地方政府看到了新的融资希望,纷纷行动起来,或到北京推荐项目,或制定PPP基金对接方案,或研究落实示范项目对策。


  媒体报道,国庆节前,财政部密集推出PPP大利好,继公布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后,再推出1800亿PPP基金。尤其是PPP基金的推出,更是让地方政府看到了新的融资希望,纷纷行动起来,或到北京推荐项目,或制定PPP基金对接方案,或研究落实示范项目对策。


  地方政府能够对PPP项目感兴趣,当然是一件好事,这也是地方职能转变、发展思路转变所必须达到的目的。关键在于,从地方上报的PPP项目情况来看,似乎又没有达到职能和思路转变的目的,相当一部分项目,并不具备PPP的条件,而完全是通过包装生拉硬扯、生搬硬套的,根本没法按照PPP的要求去做,目的就是想用政策、抢资源。如此一来,所谓的PPP项目,也就陷入了过去反复使用、屡试不爽的用项目包装、政府承诺等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怪圈。


  必须注意,以项目包装、政府承诺等为诱饵的政策、资金争取办法,资金使用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政策执行的效果也是非常差的,而且,会在政策、资金的争取过程中出现许多贪污、腐败、造假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资源浪费、各种损失频现。显然,PPP项目在执行和推广过程中,是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现象的。


  问题在于,已经习惯了“捞实地”的地方政府,似乎并不重视项目本身的作用与效果,而更重视能够抢到多少政策和资源。因此,在争取政策和资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采用各种包装手段,把项目的功能、规模、内容等无限扩大,从而完全失去了项目的原有功能,使PPP项目变质。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PPP项目启动一年多以来,中央和地方推出的PPP项目已多达1860个,投资规模达3.4万亿。而据有关专家介绍的情况,PPP发展有代表性的英国从1992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也才总共实施了700多个项目,总投资不过6000亿元。


  出现这样的反差,虽然可用我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用事业等发展比较滞后,需要建设的项目较多、投入较大等来解释,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会有这么多可以用于PPP的项目,尤其是项目规模,会比英国大那么多。显然,这里有太多的包装因素。既然有包装成分,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造假因素。有了造假,项目的含金量也就要大打折扣了,PPP项目的推广和落实,也就会难免要出问题了。


  如果PPP项目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存在造假等方面的问题,危害是极大的。首先,它会直接影响中央的宏观决策。中央鼓励推动PPP项目的实施,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当前的稳增长需要,为了更好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参与到公共项目、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来,从而更好地利用好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短板,从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如果造假的东西太多、占用的政策、资金资源过多,就会影响到真正的PPP项目的实施,并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影响中央的宏观决策。


  其二,它会直接影响社会诚信建设。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如果政府都在造假,都在骗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且打上吸引社会资本的旗帜,会在社会资本的眼里产生怎样的印象,会给社会资本的诚信建设带来怎样的诱导。毫无疑问,政府在争取PPP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过程中,是不能用包装、造假等手段的,是不能失信的。不然,后果十分严重。


  再者,它会大大降低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专项政策、专款专用,应当是政策制定、资金安排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PPP项目就必须是PPP项目,而不是通过包装和造假形成的。不然,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就不能提高,甚至会出现巨大浪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政策、资金、资源等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也是一直伴随左右的,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的。PPP项目,尽管刚刚起步,同样需要保持这样的警觉,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如果PPP项目也出现造假现象,危害将是相当巨大的,是非常不利于项目的推进的,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其中,将项目与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挂钩,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上报的项目被审批后,没有按照上报的条件实施,就追究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性质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杜绝造假现象的发生。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