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卡为何开不进中国市场?
● 孟
莉
自从数年前,引进美国福来纳(Freightliner)公司技术在中国生产重型车的项目中途流产之后,美国重卡便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以至于在欧日韩载货车企业纷纷争夺中国市场入场券的今天,我们仍然感觉不到大洋彼岸的任何动静。在分析国际重型车行业技术水平时,业内通行的说法是:欧洲第一,日本第二,韩国第三。美国重卡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美国拥有令世界各国羡慕不已的高速公路网络,其重型运输市场号称全球最大,却为何在中国重卡市场的竞争中缺席呢?是他们对中国市场不感兴趣还是另有原因?
美国重卡个性十足
提起美国轿车,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大气的造型、宽敞的空间和大马力发动机。这种独特的“美国气质”,使美国车区别于德国车的严谨、日本车的细致而独树一帜。相较于美国的轿车,美国重卡对美国文化的诠释似乎更加淋漓尽致。
在去年的汉诺威商用车展上,笔者就曾见到一辆个性十足的美国重卡:车头和宽大的驾驶室都被漆得五颜六色,长长的车头大约有两三米长,在一群身穿单色“大褂”的欧式平头重型车的包围中,显得“鹤立鸡群”。
它就是享有“美国卡车中的凯迪拉克”美誉的肯沃思(Kenworth)重型车。
但这还不算最“美国”的。在美国,你甚至可以看到前保险杠上用激光打上车主大名的重卡。
甚至连美国重卡最显著的标志——长鼻子,也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一位长期在美国工作的德国人告诉记者:“在美国人眼里,只有长鼻子车才是真正的男人开的车。”
这种独特的美国文化也影响到了欧洲重型车制造商。瑞典的沃尔沃集团在美国生产的重卡就是长鼻子的VH系列。
美国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大部分商品运输都要依靠重型车。良好的道路条件和长距离运输的要求,还造就了美国重型车动力强劲的特点。世界知名的独立发动机供应商——美国康明斯公司在美国重卡市场的主打产品就是14~15升柴油机。
长鼻子惹的祸?
对于看惯了欧日流行的平头重卡的人来说,长鼻子的美国重卡还真有点儿“老爷车”的味道。据说,美国重卡的鼻子可以有3米长。对此,业内普遍认同的解释是:美国的汽车安全法规比较严格,而且美国人也比较“惜命”。
但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这恰恰成为美国重卡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这也就是在美国,换到其他国家,那么长的鼻子恐怕连掉头都成问题。”有人说。
“美国重卡又高又大,中国目前的公路网络还不支持这种产品。”康明斯(中国)投资公司的一位人士显然也持类似观点。
但他同时认为,美国是全球最大、最活跃、最有利可图的公路运输市场,能养活众多的卡车企业。因此,美国卡车企业向外扩张的动力不足。“美国很早就实现了全境无缝式运输,而欧盟国家之间取消关税不过是近10年的事,目前燃油税还没统一。欧盟范围内跨国运输的大发展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他进一步分析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则认为,欧美重卡在中国市场的不同表现是实力使然。“美国重型车市场的核心是戴-克和沃尔沃,而戴-克的商用车业务又以奔驰为主导。今后,国际重型车领域的竞争主要是这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在美国15吨以上重型车市场占据第一位的福来纳已归属戴-克旗下,而美国另一个重要的重卡制造商麦克(Mack)则随同雷诺商用车一起投奔到了沃尔沃集团的门下。同时,沃尔沃北美公司在美国市场也占有相当的份额。
在6月19日举办的沃尔沃卡车公司与中国重汽合资签字仪式上,沃尔沃展出了其先进的12
升柴油机,最大功率接近500马力。它所采用的泵喷嘴技术,让张兴业赞叹不已。“以前,大众公司和博世公司合作,只是在小型轿车用柴油机上采用了泵喷嘴技术。重型车用柴油机能应用这一技术,实属不易。”
张兴业认为,美国的一些重卡企业虽然在高吨位重型车或者重型专用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大批量生产的高档次重型车上,实力要逊于奔驰和沃尔沃。
遭遇法规门槛?
在汽车技术法规和标准上,国际上历来有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之分。我国在汽车法规和标准上,更多地采纳的是欧洲体系。因此,法规和标准也是美国重卡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跨过的一个门槛。
“欧美重卡走的是两个不同的标准体系,没有可比性。”笔者试图了解欧美在重型车法规和标准上的差别时,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所的朱毅那里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专门从事国际汽车法规和标准研究的朱毅告诉笔者,尽管欧美两大技术法规体系的协调一直在进行,但最先开始协调的是贸易量最大的轿车类产品,目前已基本完成。在重型车方面,两大体系的试验方法和标准限值都不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协调起来的工作量也非常大。
欧美目前正在着手统一重型发动机的试验规程。“试验规程统一了,出来的数据才有可比性。”朱毅说。<
/span>
笔者了解到的一个小插曲,形象地说明了法规和标准统一的重要性:上海通用公司引进别克轿车时,连转向灯都进行了改动,因为美国的法规要求转向灯是红色的,而中国和欧洲一样,要求是琥珀色或黄色的。
“各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要统一标准,背后有巨大的利益。”朱毅分析说。
张兴业指出,我国在汽车法规和标准上与欧洲更接近,欧洲重型车厂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更紧密,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欧洲的重型车更适合中国国情。
下一篇:美国硬件开支出现增长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