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PPP融资 应对亚太基建缺口
来源:中国财富网
中国财富网讯(胡恩燕)中国财富网9月28日在第二届中国PPP论坛上获悉,全球正在迎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景气周期,将为社会资本提供广阔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PPP项目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
会议同期举办的圆桌论坛上,聚焦“一带一路”的PPP项目融资这一热点话题,来自国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国际评级机构、基金及企业的代表展开讨论。
主持人明树数据CEO、国际项目融资协会IPFA亚洲区理事肖光睿介绍,2030年,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将达到26万亿。提升中国企业海外融资能力,构建新型融资体系,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适用话题。
重视结构化融资体系和现金流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健认为,PPP项目融资的核心是现金流,结构化融资成关键。“如果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融资将会十分便捷。”他表示,结构化融资需混合运用多种工具——“股、债甚至对冲衍生工具,混合匹配各种不同期限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构筑新型融资体系。”
朱健介绍,要实现“一带一路”PPP项目的结构化融资,首先要建立新型体系,尤其要注意法律风险;其次,注意核心是现金流,明确项目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第三,重视国际信用评级,注意单项评级超过主权信用评级的情况;第四,利用成熟区域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离岸人民币;最后,要有完善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服务。
在结构化融资的语境下,多边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资深私营投资运营专家Gregory Liu介绍,刚刚运营22个月的亚投行是一家多边机构,主要涉及两类业务:一类是主权担保,即各国财政部担保的项目;另一类是非主权担保,涵盖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项目。“PPP项目适用于非主权担保,所以投资上限只占总项目成本的35%。因此,我们需要把其他的金融机构作为伙伴引入。”他介绍。
作为“一带一路”PPP项目的实施主体,企业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周长江表示:“像中国交建这样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项目实施主体企业,更需要跟金融机构合作,以寻求多种融资途径。”
信用程度复杂国家的项目可另辟蹊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PPP项目面临多种风险,包括海外交易风险、东道国战争风险、主权国家违约风险以及PPP项目本身交易结构复杂性的风险等。当信用评级对融资构成阻碍时,有何解决途径呢?
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钟汶权介绍,在“一带一路”PPP项目中,涉及一些信用程度比较复杂的国家,穆迪会从建设和运营两个阶段分别对项目进行评级,尤其是对政府付费项目和可用性缺口补贴项目,可以采取特殊结构以提供担保,提高信用水平。
中国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王耿介绍,在信用程度复杂的国家,该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不能购买高级别债券,PPP项目融资困难。在实操案例中,工商银行委托一家已收购的当地银行做项目调查和投资方案,最终资金解决方案则由工商银行提供。“当地银行虽然不能投资债券,但是更了解项目,所以我们可以委托它做项目初期金融机构。”
多方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项目险市场开发部副总经理王旭建议,建设“一带一路”应该打造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尤其是在PPP项目融资方面,金融机构要调整、适应企业投融资和建设一体化的趋势。“组建银团,同外资银行合作,让基金参与投资。各个方面要以一种合作、开放、共享、包容的心态共建‘一带一路’。”王旭表示。
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一部主管陈之平则认为,不同主体承担不同风险,能使整个投融资架构确保在中长期内保持稳定发展,取得合理的回报。“从合作模式看,丝路基金是一个财务投资人,不以控股为目的。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希望有合理的投融资架构,希望通过各方合作来推进项目。”陈之平进一步介绍,只有这样,才能够绑定各方利益,能够分担和分配风险。
同样是合作、共建的主题,在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投融资分会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交通行业夜话沙龙上,中国公路学会秘书长刘文杰邀请相关企业、机构响应并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交通联盟的建设。通过联盟的形式,抱团前行,亦是行业间打造“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便捷模式。
据悉,本次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与PPP,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保监会、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指导,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承办,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独家支持;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经济导报社、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