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国际视野-政府采购信息网

"一带一路"需要更多财经语言

作者: 发布于:2016-04-18 16:31:03 来源:梁海明
  梁海明:我认为,财经(财政、金融和经济)语言是<a href=http://guoji.caigou2003.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国际</a>社会大多可以“听懂”的语言

梁海明:我认为,财经(财政、金融和经济)语言是国际社会大多可以“听懂”的语言(梁海明: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部主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在“一带一路”的沿线,至少有四种大型文明,近百个国家和上百种语言。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宗教、语言、民族和政治制度都不一样,对外来信息的接受习惯也不尽相同。要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除了在文化、民心上加强沟通外,还迫切需要运用好各种全球通行的“语言”。


  2016年以来环球股市、汇市到大宗商品震荡一浪接一浪。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不但冲击了不少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国际上不少国家也开始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质疑:中国的经济前景究竟如何?若如果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会否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我认为,财经(财政、金融和经济)语言是国际社会大多可以“听懂”的语言,“一带一路”未来的建设中需要更多使用财经语言和国际沟通、交流。


  其一,财经语言令外界增强对“一带一路”信心


  不少机构的研究报告均显示,由于世界经济的下行趋势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扩大,预计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停滞于2%左右。加上中国经济从此前的高速增长回落到中高速增长阶段,未来几年GDP6.5%至7%的增速可能会成为新常态,令各国对中国经济前景忧心忡忡,忧虑中国未来难以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担心随中国经济增速下调,外汇储备减少,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将会减慢。


  对此,一方面,中国政府包括各驻外使馆、传媒机构,应该更多使用财经语言,用国际社会易以理解的方式,及拿出深具说服力的解释,以充分的案例和理据让各国知道,即使在2015年中国经济遭受国际各种因素冲击,中国仍以占全球约14%的GDP总量创造了占全球约25%的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作出超额贡献。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力的转换,以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必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的增长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媒体也需要更多以财经视角对外传播,以令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同时能够进一步掌握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细节变化,清楚了解到中国经济的增速既是经济规律的展现,也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应当理解中国经济增速虽放缓,但仍有实力、仍有能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这都是媒体在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中国更应当向沿线各国强调,作为地区性的经济、金融大国,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为区域经济稳定担任着重要角色,如在此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中,亚洲各国经济、市场都出现了巨幅波动,中国则在稳定亚洲经济中承担起了巨大责任,未来也同样如此。


  其二,“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宜重财经话题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政治领域的大事,更是经济领域的大步推进。然而,当前“一带一路”在对外传播中,仍以新闻尤其偏政治、政经方面的报道为主。事实上,“一带一路”想要得到沿线各国的最大程度认同,一定要避免过去“唯政治论”,过度展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的态度,更应当把传播的突破口放在金融、文化等领域。


  当前随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一体化,各国金融系统愈趋深层次联结,金融渐渐成为一种国际共同“语言”,各国民众对股市、外汇市场、债券市场、重金属价格等共同的体验,已产生了广泛“通感”,面对金融市场的表现,无论语言、风俗、民族、国籍都不是障碍。因此,在金融领域,用通用的金融“语言”来传播新时期的“一带一路”构想,将可大大增加构想对沿线各国民众和机构的吸引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