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或加剧地震发生可能性
3月11日,9级大地震袭击日本,震撼世界。日本抗震技术世界第一,但在自然的咆哮面前,先进的技术,依然没能挽救至少1.3万国民的生命。在大多数人看来,地震并非人力所能影响或控制,但是,最近的报告却显示,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也可能加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这对因利益之争而进展艰难的联合国气候谈判,能否敲响警钟?
气候谈判的新“黑色注解”
如果说地震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可能很多人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最近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板块运动,进而增大产生地震的可能性。
这一研究报告13日经媒体披露,三国科学家称,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地球板块运动,从而刺激地震的发生。媒体称,这是科学研究第一次将气候变化与地壳运动相联系。之前科学界公认的模式是,地震引发的地壳运动会对气候变化带来影响。
三国科学家认为,地壳活动和气候变化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长期持续的气候活动也可能诱发地壳变动,带来能给人类以重创的大地震。
三国科学家主要是以印度洋季风对印度洋板块的影响为例,来解释地震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根据他们制作电脑模型分析的结果,印度洋季风在1000多万年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地壳印度洋板块的活动。季风使得该板块活动加速大约20%,每年多移动约1厘米左右的距离。
但科学家们也强调,虽然板块运动可能会导致地震出现,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非突发性的事件。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会导致更大规模地震的发生,还没有得到相关证据的证实。
尽管如此,这一研究报告依然引发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它也给目前进展并不乐观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增添了又一个“黑色的注解”。
成果寥寥的“曼谷长谈”
就在澳法德三国科学家有关“气候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报告出台的同月,4月3日至4月8日,联合国也再次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气候变化会议,但结果并不令人乐观。
“失败的曼谷会议”
这是4年来在曼谷举行的第三次有关气候变化的会议,这次会议需要将去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的成果细化,同时为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举行的新一届气候变化大会提供议题。
坎昆气候大会通过两份决议,敦促发达国家提高减排决心,要求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决议还决定成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但此次大会只是就这些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磋商。这也是作为气候大会“附属会议”的曼谷气候会议的主要目标。
曼谷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二:一是有关气候变化的长期合作行动工作组的议程重置;二是对《京都议定书》是否延长问题进行讨论。但是,马拉松般开了6天的会议后,与会各国代表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具有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与其说这次会议失败,倒不如说看好这次会议的人从一开始就不多。”英国《每日电讯报》说。
联合国方面也承认,此次会议“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讨论《京都议定书》之后的各国减排目标,但会议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有效安排。”
争论的依旧是责任
作为国际社会最重要减排协议的《京都议定书》即将在2012年底失效。围绕该议定书是否该继续的问题,也成了曼谷气候会议的焦点。实际上,这也是此前所有气候会议的焦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的分歧和争论,占据了曼谷会议的大部分议程。
发达国家认为,《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减排规定严格,而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却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需要对《京都议定书》进行修改,反对原封不动地延长《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条款。不少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京都议定书》经过全球讨论,且被实践证明有效,因此应该继续在2013年之后延长。
对于目前的僵局,联合国方面忧心忡忡,“如果《京都议定书》失效,又没有达成新的全球协议,那国际减排领域有可能出现真空。”
现实利益与未来危机,孰重
人类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将引发人类自身的危机。这在数十年前,便已成为共识。为此,各种国际会议在最近几年也十分频繁。
“协商多,协议少”
从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至今,国际社会召开了两次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全会”,今年年底在南非德班则将举行第三次气候变化大会。
在三次气候大会期间,通常都会有3-4次小规模的附属会议,曼谷会议正是如此。因为涉及具体的减排内容谈判,这些小会议,实际上比“全会“更为激烈,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代表的“舌战场”。
对于气候变化,不能说各国政府不予重视,数年来前前后后进行了十多轮会谈。但关注多,分歧也多,大大小小的会议,真正有实质意义的并不多,大部分的会谈都以“共识”、“声明”等形式结束。结束之后又开始下一轮讨论,主题几乎相似,长期的马拉松式讨论令国际媒体也疲惫不堪。
英国媒体认为,国际气候谈判之所以陷入“协商多,协议少”的困境,最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两者核心的争议之一,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认为,与制定《京都议定书》的1997年相比,国际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已经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力量,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在减排方面,就不能按照15年前的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上负有“历史责任”,因此应该更多履行减排任务,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
谈减排,更是谈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强调“现实”还是强调“历史”,核心就在于减排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气候谈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次利益的谈判。此外,对“看得见的发展利益”与“看不见的未来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疑“颇费思量”。
面对气候谈判背后的利益诉求冲突,有观察人士预言,国际气候谈判今后的路会越来越难走。上月震撼世界的日本大地震,以及科学界“地震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能否给“执着”于现实利益的各国真正敲响警钟,从而推动德班气候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对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