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北京三公经费公开等正上升到制度层面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3-01-14 09:57:00 来源:北京晨报

  “预算绩效监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专业名词;但对另一句话肯定不陌生――我是纳税人,我有权知道我的纳税钱是怎么花的。五年来,市人大正是以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监督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和深化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从“三公”经费、行政经费、政府债务的公开,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批,再到市级大额专项资金专题询问……在市人大的推动下,市政府已经出台专门的意见和办法,预算绩效监督的管理正从单个部门扩大到整体政府、从工作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据悉,今年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试点单位将从此前的3家扩大到12家,由市人大常委会跟踪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程的绩效管理。

  关键词:

  【预算绩效监督】

  监督“政府花钱”找到突破口

  每年“两会”,市财政局都会受市政府委托,将上年度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人代会审议;年中时,再向人大常委会提交上年度市级决算报告和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市审计局还会提交相应的审计报告。政府的每笔税收和其他收入是怎么来的,每笔支出花在什么领域,花得合理不合理,都要公开接受监督。最直接的监督主体,就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钱、花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就是预算绩效。

  2009年首启预算绩效监督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本届市人大以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逐年推进。这在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陈京朴看来,是“抓准了预算监督的切入点”。

  2009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把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监督,作为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工作的重要方面。市审计局应常委会的要求,提交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部分企业节能降耗”三个绩效审计调查结果报告。审计报告显示,部分资金、资产闲置,使用效率不高,部门存量资产收益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乏统筹。就此,市人大财经委的要求从前一年泛泛的“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考评”,明确为“建立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并建议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绩效审计工作,将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纳入政府督察考核体系,建议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选择一至两个重点项目听取绩效审计情况的报告。

  这是市人大在推动“预算绩效”之路上迈开的第一步。然而,财政资金配置“重要钱轻管理、重权力轻责任、重花钱轻绩效”的顽疾由来已久,某些部门甚至形成了“要钱容易、花钱随意”的恶习。

  2011年出台管理问责办法

  改革在艰难的探索中不断破冰试水。2011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召开“加强人大预算监督工作,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研讨会”。常委会支持市政府从改革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入手,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公共财政体制,并逐步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此次会议明确,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过失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达到相关要求,以至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算目标或规定标准的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将实行绩效问责。对违反财经法律法规的,视情节给予行政记过以至撤职处分。

  当年11月,市政府正式出台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预算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总体方案、预算绩效管理及问责办法和大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确定市科委、卫生局、医管局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试点,试点涵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市人大常委会全程跟踪监督。据悉,试点范围今年将从3家扩大到12家,通过专门的电子查询系统对委员代表公开项目和绩效目标。

  “至此,人大常委会将人大预算监督和政府预算管理工作协调统一起来。”陈京朴说,预算绩效监督的管理从财政、审计部门扩大到整个政府,也从解决单个问题的工作层面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

  关键词:

  【专题询问】

  大额专项资金今年单独预算

  与全国人大的专题询问不同,市人大采取“分组询问”和“联组询问”相结合的方式,对试点单位组织代表委员进行全过程跟踪调研,这在全国人大系统的专题询问工作中是一个创新。

  对于财政资金绩效监督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2011年的审计发现,2010年部分大额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与实际脱节,比如12亿元旅游、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因项目尚未落实,其中4亿元一直“睡”在市财政局未予拨付。事实上,尽管大额专项资金已经运行了十几年,但都还没有专门的管理办法。

  2012年,结合刚出台的《大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人大决定首次启用“专题询问”,对11项170亿元市级大额专项资金初试牛刀。

  专项询问,是2007年实施的《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的一种重要监督形式。先后参加了10多次调研,并分别参加财经、科教、城建三个专题组询问的高扬代表回忆说,委员代表在调研和分组提问现场就会向政府部门的“一把手”发问,不少问题还相当尖锐。一次在电子城调研时,她发现将台路拓宽改造工程花费3000万元,资金来源却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资金。“资金并未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而且《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资金用途‘不含基本建设’。”高扬翻出文件中相关条款说。高扬代表很认同这种监督方式,“通过调研和询问,可以了解到很多情况,提高了财政监督意识,同时也与政府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去年9月底市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询问,问题尖锐程度一点儿不逊于分组询问。“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为何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何次年5月才拨付”、“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使用和工作计划不匹配怎么改进”……12位政府部门“一把手”一一回答了12位委员提出的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陈京朴介绍说,此次专题询问工作从开始就确立并贯彻了“询问资金绩效、检查运行方式、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思路。

  在市人大的推动下,财政部门编制2013年预算时,大额专项资金将进行单独列编,而不再从属于部门预算,即每一笔大额专项资金都将有一本单独的“预算书”,促使大额专项资金尽早确定项目、尽早拨付资金。同时,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执行结果都将向市人大报告。

  关键词:

  【财政信息公开】

  近两年开创多个“首次公布”

  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公开是第一步。唯有公开方能监督,唯有监督才可能鞭促其自我约束、不断完善。

  早在2009年,市人大财经委在“2008年市级决算的初步审查报告”中即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预算的透明度,逐步扩大向市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范围”。

  次年,市人大要求财政部门细化提交的预算材料,明确要求到2011年细化到“款”级科目,部分重点支出要编列到“项”级科目,约50个部门首次公开了预算安排。2011年,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2010年市级决算报告,首次对社会公布了备受关注的市级“三公经费”;除涉密部门外,45个部门公开部门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预算执行审计报告首次公开,被审计单位也从前一年的11家增至31家。

  2012年,公开预算报告的单位增至近80家;市审计局的绩效审计扩大到32家;市政府还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政府债务和行政经费情况,提交了58个部门决算报告,并全部向社会公开;除了常规的财政资金外,市财政局在接受人大大额专项资金专题询问时透露,还将研究逐步推进大额专项资金的公开工作;也是这一年起,各区县陆续迈开了财政预算公开的脚步。

  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越来越细的公开项目,正传递并强化着一个讯息――北京市人大正着力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的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规范运行和有效使用。

  本版撰文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

  ■声音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

  “预算绩效监督”,是对政府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乃至决算等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监督。说白了,就是要防止某些部门一定程度存在的“要钱容易、花钱随意”的现象。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陈京朴:

  预算年度是1月1日,人代会往往是1月或者2月举行,这就出现预算还没经人代会批准就得执行的尴尬情况。有代表提出预算年度从3月开始行不行,修改预算法正在考虑。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钱等项目”,建议各部门提前准备三五年的长远规划,做实项目库,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

(原标题:预算绩效监督 从个案到制度)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