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十年交上漂亮节支成绩单
我国政府采购十年发展并不像部分媒体报道的那样:八成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在公开透明方面做得一团糟。恰恰相反,十年发展成绩斐然,在节约财政资金方面成效显著,2002~2011年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600多亿元,十年平均节支率为11%左右;在公开透明方面,法律要求公开的做到了普遍公开,法律未要求公开的很多地方也在努力公开。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江苏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450.25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79.02亿元;山东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073.42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40.61亿元;浙江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835.63亿元,节约财政资金145.13亿元;河南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730.94亿元,节约财政资金98.39亿元。
十年砥砺,十年绽放。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不断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政策功能日益凸显,阳光采购深入人心。十年改革,成效与一些发达国家花费200年走完的历程相当。
市场经济选择公共财政,公共财政选择政府采购。公共财政的实质是老百姓财政,政府采购的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得实惠。近年来,全国各级财政民生投入的广度与力度前所未有,政府采购展现身手的舞台更为宽阔。湖北省仅2012年就完成了5.08亿元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5.07亿元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2.85亿元的"班班通"等重要民生项目采购。
身处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改革时间不长、宣传力度不够,了解政府采购巨大成就的人不多,"五无企业中标"、"天价笔记本"等个别现象却不时会引来公众的质疑。近日引发关注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状况调研报告》,称政府采购透明度偏低、价格偏高,再一次把政府采购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误解是因为不了解。应对断章取义,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2012年,广东省通过广东政府采购网全方位发布采购文件、采购结果、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协议供货商及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包括项目公告2546条、结果公告2351条,在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可以查询到53642条商品信息、14218条配件信息,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执行体系基本形成。
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的原则之一。该公开、可公开的全部公开,坚决杜绝"暗箱操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部门、审计机关、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采购活动,既加强监督力量,又增加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认识;让媒体走进采购活动现场,亲身感受政府采购工作的严谨性。各级监管部门和操作机构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提升政府采购社会形象。
价格是政府采购活动中最基础、最核心、最直观的要素。十年改革,价格管控常抓不懈,取得明显效果。
2012年,江苏省政府采购平均节支率为10.99%;山东省政府采购平均节支率为11.58%;浙江省政府采购平均节支率为14.80%;河南省政府采购平均节支率为11.86%。
紧抓预算编制源头,价格管控事半功倍。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厉行节约要求,严格按购置费预算标准、资产配置标准和历史成交结果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力和执行刚性,从源头避免"豪华采购"、"天价采购"现象发生。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既为政府采购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欣喜,也清醒地知道,这项改革起点低、起步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各种矛盾尖锐、问题突出。个别协议供货品目价格偏高就是其中之一,解决之道有且只有继续深化改革。
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成绩出自一个个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协议供货价格难题,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在中央单位推行批量集中采购试点;江苏省省本级2012年完成批量集中采购第一单,并取消部分协议供货品目。2013年起,安徽省马鞍山市取消原办公自动化设备协议供货制度,全面执行批量集中采购和网上竞价,确保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
2012年,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按季度一年4次对协议供货产品进行更新招标,安排专人查询有关价格指数、电商报价等信息,比对和监控协议供货价格,全年17次作出价格调整,有效解决了价格偏高问题。
十年砥砺,十年绽放。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因为坚持依法规范、公开透明、诚实守信的正确方向,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必将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