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设计师:蛟龙号造价不到5亿 每次下潜约花百万

作者:徐燕燕 发布于:2013-06-21 10:50: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伴随着首位女“乘客”的归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56次下潜昨日在南海冷泉区顺利完成。至此,“蛟龙”号创造了4天内连续下潜的纪录。
  
  “状况非常好。” “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海试前潜水器的各种功能已经调试好了,现在我更关心的是作业的方便性,第一次带科学家下去,大家的感觉如何。整体感觉,没有看到什么问题,他们作业的成果,还是很丰富的。”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三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第一财经日报:“蛟龙”号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
  
  崔维成: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大深度潜水器为海洋科学家的调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发现,中船702所专家向科委提议建造自己的大深度潜水器。花了10年时间认证,2002年说服科技部开始建造。2002年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可以说是“老弱病残”,没有一个人真正看到外国的实际的潜水器,这种情况下,“连蒙带猜”,根据我们的想象,再跟国外的设备公司联系,搞清楚自己的设备有多大、多重。
  
  2009年开始海试,发现很多的问题,逐一清除。今年是第一次应用,又增加了很多新手上去使用,这对今后的“蛟龙”号做正常的科学作业工具,更加有信心。
  
  日报:技术突破的难点在哪里?
  
  崔维成:有两个层面的难题。第一个是怎么设计、怎么集成。要配哪些部件,每个部件到底多大、多重,怎么连起来,变成功能协调的产品,这个困难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必须自己解决。第二个层面,部件分解出来了,能不能国内来造,如果国外买,外国人卖不卖,这个要靠钱。“蛟龙”号40%的设备委托国外公司研制,60%国内,有25家国外公司和100家国内单位参与。
  
  日报:下潜深度也是挑战?
  
  崔维成:下潜深度只是核心困难中的一项,因为设计深度就是7000米,因此我要求潜水器上的每一个部件都能抗7000米的压力。我们拿到设备之后,都要在压力桶里面做实验打压,要达到1.1倍的也就是7700米的压力,通过检验之后,才能装到潜水器上。我们设计的时候是按照1.5倍安全系数,到10500米的时候是不会坏的,但是作为安全规范,这个安全系数是不能去用的。
  
  日报:“蛟龙”号的造价以及使用寿命较国外的产品如何?
  
  崔维成:“蛟龙”号造价不到5个亿。每次下潜,还要100万左右的花费。
  
  我们设计的使用寿命都是和其他潜水器一样都是30年,只要载人舱不坏,可以继续用下去,但个别零部件有不同的使用寿命。
  
  设计时候按照7000米不超过100次来设计的,到了100次的时候要对潜水器的使用状况进行一个评估。按照国际上使用经验,像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在3000~4000米的地方使用最多。
  
  日报:“蛟龙”号对国家来说有哪些战略意义?
  
  崔维成:中国有了这样一个深海调查的海洋装备,就能够对我们国家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将来我们利用海洋资源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否则就不能贸然开采海洋资源。
  
  日报:今后深海潜水器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崔维成:第一,我们还没有走到最深的,这是下一阶段的一个方向,目前正在研究11000米的新一代潜水器。第二个要降低成本,目前60%的国产化,下一步希望转化成90%以上。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