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中欧商会首发中国公共采购市场报告

作者:马宁 发布于:2011-04-21 09:06: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欧盟商会昨天发布了首部研究中国公共采购市场的调查报告。报告列举了欧盟企业在中国公共采购市场招投标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呼吁中国深化公共采购领域的改革,为企业创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承认市场有待规范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公共采购市场在没有国际义务的情况下对外资企业的开放程度是很高的。

  ■欧盟在华企业首次集体发声

  这部名为《欧盟企业在中国参与公共采购合同竞标的经验》的报告是欧盟在华企业首次集体针对公共采购发出呼声。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戴杰说,中国公共采购市场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但相关的监管框架却显得杂乱无章,例如政策不一致,实施情况也参差不齐。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整体经济的效率和创新,并导致在华欧盟企业因此错失许多商机。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采购与公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曹富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产业角度有组织地评价一项制度或者政策,在欧美非常常见,只不过中国企业较少采取类似做法。一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平衡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中国公共采购市场达7万亿人民币

  根据财政部数据,2009年我国受《政府采购法》约束的合同大约有7000亿人民币。但中国欧盟商会认为,中国整体公共采购市场占到中国GDP的20%,大约为7万亿人民币,是统计数字的10倍。

  曾担任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顾问的北京辽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谷辽海律师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公共采购统计口径与欧美国家不同,比如基础建设、国有企业等都没有列入在内。如果将上述内容都纳入,7万亿人民币的估算应该与实际差别不大。

  ■欧盟在华企业

  抱怨招投标程序不透明

  “据估算,现在在华欧盟企业由于重复的政策法规以及差强人意的政策执行与价值一万亿美元的市场无缘。透明、一视同仁的监管方式对于这个巨大的市场至关重要。”戴杰说。

  戴杰着重强调了招投标过程缺乏透明度困扰欧盟企业。他说,中国在公共采购招投标过程中通常发布信息很迟,也不够充分具体,导致参与竞标的外资企业准备投标的时间很紧张,无法与已经提前了解内情的竞标者竞争。即使落标也不会得到任何通知,并且没有申诉渠道。他还提到,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长期不变,可能会与用户或者竞标者存在利益关系。

  曹富国在看过报告后认为,报告反映的是采购运行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外资企业对于中国商业环境不够适应。

  谷辽海表示,中国有关公共采购的确需要提高透明度,相关法律需要统一和完善。在公共采购领域主要的两部法律——《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的不协调问题是外资企业最为关注的,将来这两部法律肯定会合并起来。

  ■中国公共采购市场

  对外资开放程度很高

  曹富国说,目前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仍在进行中,所以从国际法层面来说中国并没有开放公共采购市场的国际义务,而且中国的国内法也有采购国货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国货”的定义不同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中国的公共采购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开放程度是很高的。谷辽海也说,中国的公共采购市场在整体上是敞开的,外资企业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总体上没有障碍。但中国企业目前是基本上没有可能进入欧美的公共采购市场的。

  两位专家表示,公共采购市场的大部分留给“国货”,实际上是国际惯例。据谷辽海介绍,美国明确规定一定比例的公共采购份额留给本国中小企业,对少数民族企业、妇女经营的企业也给予各种优先权利。再加上门槛等各方面的限制,最终能够纳入国际市场的公共采购份额不到整体的10%。欧盟国家比例类似。

  ■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

  有利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政府于2007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了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谷辽海认为,表面上看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会使中国企业损失在国内公共采购中的部分利益,但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有机会分得42个成员方规模至少达2万亿美元的政府采购蛋糕。

  记者昨天就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这份报告询问主管政府采购的财政部国库司,相关人员未予置评。不过记者在财政部网站上查询到,该部于今年2月26日发布的《2011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中提出,2011年将统筹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谈判工作。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