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单靠管网排水不够
近些年,上海虽多次遭遇暴雨,但没有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与上海连续多年加大排水系统建设力度有关,但原本河网密布的上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填埋了多条河道,如今这已成为应对暴雨的短板。
记者从上海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了解到,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计划投入约120亿元人民币。其中,计划新建和改建的排水系统共28个,总投资100亿左右;积水点改建工程计划投资8亿,平均每年1.6亿;用于城市应急抢修管理约1亿,平均每年2000万。
“十一五”期间,上海水务系统投入550亿元,新建、改建58个排水系统,中心城区新增雨水排水能力达到700立方米/秒,完成市区道路积水点改善工程108条段。
2012年,上海还增设了预防性自动监测系统,平均每年投入2000万。另外,据上海市排水管理处统计,上海市每年用于排水管道的养护、疏通的费用平均为2亿元左右。
目前上海市外环以内中心城区的泵排能力达到2850立方米/秒,“十二五”期间计划增加500立方米/秒。
但改善雨水排放,并不意味着,管网的口径越大越好。“特大暴雨的发生概率比较小,而按照日常降雨量,管道口径过大,也是一种浪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慎志认为,最科学的方法是把城市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的明细弄清楚,这样雨水管道可容纳的弹性就比较大了。
最近几十年,因为城市建设,很多地区的河道被填埋,或者堵塞。
上海市排水管理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上海市为例,中心城区建设比较早,河道几乎已经被填埋,河网相对较少。“比如静安区,除了苏州河就没有别的河道了。”该负责人说。
这将成为雨水排放最大的隐患。
“单纯依靠管网排水,多么粗的管道都不行。”戴慎志表示,当瞬间降水超过了雨水管道的排水能力,再加上周边地势高,就有可能造成积水。
“但是,房子已经建成这样,还能重新挖河道吗?”戴慎志表示。
戴慎志还告诉记者,在河道之外,雨水排放还可以与城市绿化景观结合起来。比如说,在城市地势比较低的地方保留一些绿地、湿地,一旦发生暴雨,雨水可以在此积聚;公园中也可建设池塘等。
目前,上海的大部分老城区由于建设较早,同时河道已经很少,因此多采用雨污合流模式;而闵行区、宝山区等新城区,因为仍然保留有密集的河网系统,故而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即通过管网收集雨水,排放到泵站,在通过泵站直接排放到河道当中。
“郊区的河网比较多,比如杨浦区新江湾城就是采取这种区域排水的模式。”上述排水管理处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暴雨拷问城市排涝
下一篇:古今排水工程不能简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