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广东河源财政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财政 发布于:2012-02-14 10:17:00 来源:财政部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的有力支持下,河源市财政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两个确保实现财政收入突破性增长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努力增收节支,严格依法治税;深化财政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和支出绩效,出色地完成了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公共财政建设实现明显转折,财政改革协调发展,科学精细理财全面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2011年的财政工作,主要是抓好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严格依法治税,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壮大了全市财政实力。2011年是省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第一年,也是市委、市政府推动率先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之年。对于2011年的财政工作,市委、市政府在提出两个确保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上半年财政收入实现双过半以及全年实现突破性增长的要求。全市财政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狠抓增收节支。一方面,认真分解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和抓收入工作机制,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工作的通知》、《关于确保财政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的通知》促进全市抓收入工作。加强财税征管协调和配合,及时掌握收入预测和入库情况,及时协调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实行分工分片抓收入和收入进度跟踪制度,强化对各县区收入的考核和监督。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实各项强化征管和挖潜增收的措施,堵塞管理漏洞,保障收入应征尽收和均衡入库。另一方面,严格把好政策关,拓宽理财思路,挖潜政府非税收入增收潜力。切实抓好行政强制性、垄断经营性服务收费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征收单位涉及的其他收入项目,严格把关,逐项对应;对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到位的单位,坚决将应缴未缴的收入上缴财政管理。同时加大对政府资源管理力度,统管政府各种非税收入,增加了政府可支配财力。在全市财政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出增长快、结构优的良好态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31.5亿元,比上年增收24.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完成31.4亿元,增幅创近5年新高,全年增长32.8%的速度在全省排第3位,收入总量在全省排位19位与去年持平,全面完成两个确保的目标任务。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占 76.7%,收入质量较好,在全省排中间靠上位置。

  (二)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调度资金、努力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了财政保障水平。2011年,我市推动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保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项事业发展对财政增加投入的呼声很高,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全市财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科学调度资金,压缩一般性支出,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在保证基本支出、刚性支出、政策性支出的前提下,加大对重点工程和民生的投入,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资金落实到位,促进社会和谐。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困难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坚持原则,强化预算约束,深化和推进支出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向上级争取资金力度,认真研究上级有关政策,努力挖掘项目资金信息,积极处理好各方关系,靠扎实的工作有效地增进了上级对我市财政工作的理解和大力支持。2011年全市获得上级专项补助资金85.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84亿元,增长16.13%。通过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保证了重点支出的需要,201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1.0亿元,全市民生支出78.9亿元,同比增长13.1%,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三)积极培植财源支持经济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能力积极践行三反理念,服务经济发展、支持经济发展。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跟进落实重点项目融资工作,确保了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能够尽快启动,形成新的财税收入增长点。二是通过预算安排、银行融资和争取补助等渠道,全力支持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发挥省10亿元产业转移补助资金乘数效应,加快完善园区基础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接纳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园区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三是从统筹安排专项资金、贷款贴息扶持、协助申报项目、扶持自主创新等方面入手,积极培育四新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筹集资金3亿元支持中兴通讯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项目加快动工建设。四是积极落实家电下乡、种粮直补、税费减免等扩内需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重大招商引资和外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全市中小企业获得上级扶持项目180个,扶持资金2.68亿元;全市累计兑付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补贴资金1.46亿元,补贴资金兑付率100%;兑付家电下乡、以及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0.65亿元,带动销售额5.44亿元。

  (四)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了民生问题有效保障和持续改善。全市财政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实施《河源市2010-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为平台和抓手,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和保障,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一是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16.6亿元,同比增长12.7%。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扶持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生态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县乡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启动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落实推进民生水利各项政策,并通过盘活财政存量,整合和统筹现有农口资金,投入1.94亿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拨付资金4.02亿元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落实千村脱贫政策,增加全市50个参股不足3股的贫困村的入股额,落实参股资金850万元;每年发放1126个贫困村分红款2600多万元。二是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2011年,全市教育文化支出达24.8亿元,同比增长16.55%。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教育创强工作,及时兑现教育强镇奖励资金。落实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补助标准从小学生每生每学年288元提高到55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年408元提高到750元。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加大对城镇及农村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2009年以来全市财政共安排建设资金3.23亿元。扶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筹集资金2.99亿元支持市卫生学校新校区、市理工学校建设,启动市博爱学校建设。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拨付补助资金730万元,惠及4862名困难学生。落实公共文化投入政策,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支持市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等项目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支持市新华书店重组改制。筹集4.88亿元用于客家文化公园首期建设。三是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2011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3亿元,同比增长26.8%。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助困难就业对象实现稳定就业。落实城乡低保、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补助、困难群体救助等民生政策,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全覆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社保待遇正常调节机制。全市企业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面实行市级统筹。积极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农村特困救助和复员军人及优抚对象等各项政策。支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支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1年全市公共卫生支出10.4亿元,同比增长26.8%。落实资金3.8亿元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城乡居民就医难、看病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均筹资达到200元,全市参保人数276万人,参合率达到98%;支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外资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五是支持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保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资金投入,支持城市公园、街道绿地和绿道建设,有力提升群众宜居满意度。落实新建和改造市区农贸市场资金,保障市区公交车、自来水、断头路、水浸街等热点难点问题的逐步解决。统筹安排2100万元支持两江市区段水上居民全部上岸定居。配套安排资金1.08亿元支持新建公租房160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620套,帮助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加大对平安河源建设资金投入,促进社会的安定稳定。同时,面对物价上涨的形势,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落实临时生活补贴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并安排资金3552万元,稳定物价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五)深化财政改革,加强两基两化建设,完善了财政管理体系。2011年,全市财政按照两基两化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在巩固成果上抓发展,在总结经验上抓完善,并敦促指导各县(区)加快推进财政改革步伐,促进了各项财政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一是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保既得利益、增量分成的原则,将我市的税收返还基数分解到各县区,明确了新的财政体制改革中市与县区的利益;跟进省以下财体制调整和紫金县省直管县改革进展情况;理顺市与高新区管理体制,修改完善了市与高新区的财政体制分配方案。同时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乡财县管和农村会计代理制,村级财务监管更加规范。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在预算外安排收支计划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收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项目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纳入基金预算管理、上级经常性专款补助资金列入预算收支计划;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严格实行分项定额和综合分类分档定额标准,不断细化项目支出,将市直4个自收自支单位和2个污水处理厂纳入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编审更加适应改革的要求;逐步扩大预算公开的项目范围,积极准备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等支出信息公开工作,财政收支透明度不断提高。三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直和源城区已实现了覆盖100%的预算单位;紫金县、和平县已实现覆盖100%的一级预算单位。全市财政国库动态监督系统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动态监控业务操作能力培训力度加大,预警规则不断完善;财务集中监管试点、公务卡改革试点扩面,市直财务集中监管试点单位137个、公务卡改革试点单位97个,覆盖面分别达到74.46%52.72%。四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采购逐步向多元化货物和服务采购发展;开展政府采购法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大力实施阳光采购。五是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将所有非税收入、包括具有行政事业管理职能的自收自支单位非税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采用非税管理系统动态监管单位非税收入,确保了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六是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做好2011年度市直财政项目资金支出自我评价工作,配合省财政继续做好省级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省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省节能专项资金项目较小评价工作。做好我市2010年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工作。加大大宗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涉及市直12个单位绩效自评项目资金6230万元,资金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

  (六)依法理财,积极加强监督检查,健全了财政监管机制。全市财政注重发挥财政监督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资产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运行监督,逐步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的财政资金运行监控机制。一是开展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及专户清理。认真吸取江西鄱阳2・11案件的教训,制定《河源市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工作方案》、《开展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工作方案》,对各县区财政局、局机关各业务科室在岗位分工、账户财务管理、印鉴管理、资金审批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进一步强化了内部控制,各县区本级所有财政性资金管理账户已一刀切全部统一归口国库部门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支出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制定《河源市市级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增财政专户的开设依据、开设原则、开户程序、专户年检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财政专户资金的拨付流程,规范了专户会计核算,确保了财政资金拨付管理程序更加规范。二是加强对重点行业、项目的财政监督检查,对全市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和单位财务收支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纠正违规资金1011万元,有力维护财政纪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开展民生项目专项资金检查,对省级专业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竞争性扶持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进行抽查,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推进建立财政监督检查联动机制,使各监督检查部门形成合力,提高财政监督的综合效能。三是深入开展2011小金库专项治理回头看和重点督导工作。全市参与复查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国有企业自查、复查率100%、。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方面入手,基本构建起了具有河源特色的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细化相关配套制度;完善增量资产预算编制审核制度,强化增量资产预算执行跟踪,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相结合。五是强化财政票据监管。严格把好财政票据领、购、存、销各个关口,继续实行票据按需定量另购、事业、结存情况按月份报告制度,规范票据管理度,确保财政票据管理规范安全。六是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推广项目代建制2011年市财政审核项目237个,其中送审金额 18.27亿元,审定额16.45亿元,核减额1.82亿元,核减率9.96%

  (七)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性、廉洁型机关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一是打造学习型机关。通过组织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以及开展财政改革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全体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和财税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在全局上下形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二是打造服务型机关。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圆满完成科级干部竞争选拔、非领导职务选拔和干部交流轮岗工作,激励和调动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了财政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提出十个一的活动内容和要求,有力促进干部职工作风建设,提高了服务能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和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增强干部职工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打造廉洁型机关。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开展反腐败治本抓源头的有关工作,层层签订廉政自律责任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警示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实践党风廉政建设,比如党组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对贯彻《廉政准则》进行专题辅导,增强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责任意识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