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安徽省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报告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3-02-20 09:13:00 来源:中国政府网
  安徽省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报告
  
  一、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圆满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
  
  一是攻坚克难,财政收支实现平稳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切实加强支出管理,全省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圆满完成预算任务。2012年,全省财政收入302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393亿元,增长14.9%。地方财政收入1792.7亿元,增加329.2亿元,增长22.5%,完成预算的111.3%。全省财政支出3958.6亿元,比上年增加655.6亿元,增长19.8%。财政支出中2166亿元来自于中央转移支付,中央对我省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省级地方财政收入186.3亿元,完成预算的102.1%。省级财政支出588.6亿元,完成预算的120.7%。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省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与民生直接相关支出大幅增长,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建设得到持续加强。支出进度保持全国前列,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继续提高。区域财政协调发展。16个市财政收入增长15.8%,其中76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增长23.8%,新增5个财政收入超20亿元县(市、区),县级财政活力继续增强。皖江示范区、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皖北三市七县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9%、14.3%和25.4%,皖北地区增势强劲。
  
  二是真抓实干,各项促进发展决策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一系列稳增长决策部署,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强化经济运行调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0条意见,对近7000户困难企业实行社保费用缓缴和就业补助,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全省减免缓抵各项税费350亿元。10月1日顺利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全省减轻企业税负6.5亿元。拉动有效需求增长。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1亿元,协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9亿美元,省级拨付基本建设投资262.8亿元,有力保障全省重大投资项目顺利推进。省级统筹安排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资金3.8亿元,兑付家电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资金32.1亿元,统筹安排促进外经贸发展资金5.6亿元,拉动内外需求平稳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省级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省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发展,安排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企业达18家,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7家,安排27.4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区转型升级,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省级整合资金3亿元建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省信用担保集团完成担保再担保562亿元,安排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新增小微企业贷款547.7亿元。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省级统筹安排18.3亿元开展造林绿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补助。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达5亿元。省级拨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24.8亿元,首次使用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1.9亿元,统筹安排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资金27.9亿元,一批国家示范试点的可再生能源城市、绿色能源县等项目加快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三市七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调发展。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资金杠杆效应,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郑蒲港新区、南北“3+5”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等相关园区加速发展。新增省对下均衡性转移支付30亿元,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市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改善民生,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围绕解决群众身边事、关心事,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2012年,全省民生支出3161.2亿元,增加553.8亿元,增长21.2%,占全省财政支出79.9%。33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全省拨付民生工程资金565.2亿元,增长20.8%,中央和省级达464.2亿元,占82.1%。创新民生工程工作机制,在全省开展“民生工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项目公开征集活动,5.8万人参与意见征集,民生工程项目选择更加贴近基层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加大管养经费投入,实现工程类项目建后管养制度全覆盖。收入倍增规划稳步推进。分解落实收入倍增目标任务,加强指标监测评估。全省投入26.6亿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全年新增就业65.8万人。通过“一卡通”全省发放27项惠农补贴资金195.5亿元,增长22.3%,人均受益515元。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一系列兴皖富民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达到15%的任务,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支持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支持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支持“三农”,促进城乡发展加快融合。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省“三农”支出1497.7亿元,增长20.8%。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确定31个县为省级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规模达20亿元。省级统筹安排18.5亿元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省级安排5.5亿元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统筹安排4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84万亩、完成721万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安排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21.7亿元,拨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亿元,实现全省粮食总产量“七连增、九连丰”。省级统筹安排7.4亿元,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加快4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业物联网试点省顺利启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资金筹集长效机制,全省整合77.5亿元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省级统筹安排32.6亿元,协调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治理、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统筹安排28.4亿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投入19.7亿元,解决40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省级统筹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9.1亿元,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省级设立奖励资金,引导全省县域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988亿元。省级统筹安排13.6亿元,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支持开展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国家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把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等列入示范试点重点项目。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级安排9.3亿元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全省投入11.2亿元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农户累计投保2013万次,提供农业生产风险保障达310亿元。
  
  五是提升管理,科学理财取得实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构建会商共建机制,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和绩效。认真落实人大决议。按照省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及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决议要求,依法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强化财政运行督查,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监督,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采取上门走访、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认真办理建议提案,全年办结302件。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在全省财政系统开展“制度绩效创新年”活动,省级制订出台175项管理制度,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备、程序更加严密、效果更加明显。修订省级预算管理办法,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全省推行公务卡改革。规范省级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完善财政财务一体化和县乡财政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着力强化绩效管理。编制预算绩效目标,推进项目绩效评价,注重评价结果运用,绩效管理进一步加强。省级绩效评价项目达150个,涉及财政资金721.9亿元;对28项专项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涉及财政资金30.8亿元;实施财政投资评审预决算项目24个,核减资金1.8亿元;突出绩效监督,对616户行政企事业单位和50家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开展监督检查。积极推进民主理财。全面建立会商机制,把财政政策制度送到单位、把财政管理监督送到单位、把财政支持服务送到单位,省级累计会商639次,在重大政策出台、重点改革推进、重点资金分配等方面效果明显;全面贯彻省委“深化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向处室单位延伸,联系40个贫困村,调研走访201次,办成实事104件,有力推动财政部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常态化制度化。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尚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预算信息公开工作有待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财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财政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
  
  2013年省级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3年省级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求平衡。积极化解财政收支矛盾,努力防范财政风险,统筹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统筹年度之间财力平衡,统筹政府四项预算之间财力配置,确保省级财政收支的动态平衡。
  
  规范管理保基本。严格机构、编制、人员和工资供给管理,完善公用支出标准体系,公平合理安排基本支出,保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经费。
  
  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确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把更多财力资源用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精打细算重绩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统筹使用政府各项资金,合理配置政府财力资源,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公共财政预算
  
  根据市县预算汇编及经济增长和财税政策变化情况,全省财政收入计划增长10%以上,超过3328.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超过2061.6亿元。
  
  省级地方收入预算安排情况。省级地方预算收入203.1亿元,增长9%。其中:增值税0.1亿元;营业税13.9亿元,增长12%,加上铁道部集中缴纳的铁路运输企业下划收入基数4.4亿元,合计18.3亿元;企业所得税88.9亿元,增长10%;个人所得税14.6亿元,增长5%;耕地占用税12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等地方小税1.2亿元,按现行税制政策测算安排;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3.6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0.2亿元,罚没收入3.5亿元,专项收入39.7亿元,其他收入1亿元,按部门预算编报数安排。
  
  省级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根据现行财政体制,省级可用财力451.6亿元,支出相应安排451.6亿元。为进一步明晰预算支出责任、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在2013年省级预算编制中,对属于补助市县的项目85.9亿元,不在省级预算支出中反映,改列省对下转移支付管理。与上年相比,省级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0.9%。其中:基本支出预算137亿元,增加14.8亿元,增长12.1%。主要增加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调整部分行政单位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等经费。项目支出预算314.6亿元,增加37.9亿元,增长10.5%。其中:经济强省类支出113亿元,占35.9%;文化强省类支出66.1亿元,占21%;生态强省类支出33.9亿元,占10.8%;民生工程类支出39.2亿元,占12.5%;其他类支出62.4亿元,占19.8%。
  
  省级地方预算收入203.1亿元,加转移性收入1646.6亿元,省级预算总收入1849.7亿元。省级预算支出451.6亿元,减省级预算提前下达市县转移支付14.3亿元,加中央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列入省级预算179.1亿元,省级预算支出合计616.4亿元。加转移性支出1233.3亿元,省级预算总支出1849.7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3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本年收入预算安排46.9亿元,与上年执行数相比,减少3.5亿元,下降6.9%,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预算收入下降。加上年结余37.7亿元,收入合计安排84.6亿元。
  
  支出安排84.6亿元。其中,本年支出52.2亿元,滚存结余32.4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13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4.9亿元,减少0.4亿元,下降7.5%。其中,应交利润收入2.7亿元,增加0.9亿元;股利股息收入2.1亿元,减少1.4亿元,主要是上年收入中有一次性因素;上年结转0.1亿元。
  
  支出预算安排4.9亿元。其中,资本性支出安排3.6亿元,主要用于补充企业国有资本金;费用性支出安排1.2亿元,主要用于企业分离办社会和社会保障相关费用。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13年,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本年收入预算安排101.4亿元,与上年执行数相比,增加20.3亿元,增长25%。加上年结余81.8亿元,收入合计安排183.3亿元。
  
  支出安排183.3亿元,其中,本年支出90.3亿元,滚存结余93亿元。
  
  三、2013年财政主要工作
  
  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新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和活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支持重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节能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汽车、农机、家电等地产品销售,培育壮大新兴消费市场,加快形成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落实好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扩大进出口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出台政策推进投融资改革,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支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和实施“增长源工程”。大幅增加专项扶持资金,培育壮大民营经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骨干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支持国有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推进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扩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效应。围绕重大项目和产业基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改造,加快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加快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推进实施“人才行动”和“外专百人计划”,支持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加大对城镇规划引导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继续加大对皖江示范区、皖北“四化”协调先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污水处理和配套管网补助政策,支持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积极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继续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启动省内生态补偿试点,增强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支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和示范社建设工程,支持名优特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支持实施水利安徽战略,推进新一轮治淮、淮水北调等重点水利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培养力度,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攻坚,扎实做好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健全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不断增加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支持加快建设美好乡村。支持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管理创新等五大工程,重点支持推进中心村建设。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重点改革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加快乡村公共事业发展。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民生财政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群众主体作用,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动群众勤劳致富积极性,使全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增加居民人均收入。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完善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四大工程推进机制。发挥再分配调节机制作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对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补助政策,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的步伐。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财税扶持政策,支持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并扩大免费范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鼓励政府花钱购买服务,创新方式支持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办学办医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加强食品和药品安全管理,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推进平安安徽建设。
  
  (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抓住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机遇,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支持其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着力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合理发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各自的功能作用。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加强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管理,加大政府预算各体系财力统筹力度。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巩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成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适时扩大行业范围。密切关注改革动向,及时跟进落实消费税、房产税、资源税等税收改革政策。积极完善地方税体系,培育地方支柱税源。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推进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切实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完善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债务统计信息系统,全面掌握政府债务情况。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五)提升财政管理绩效。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挖掘财政管理潜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强化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按照国家和省里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优势,强化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融资担保等协调配合,不断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建立联系人大代表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主动听取人大代表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进财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切实维护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按照“花钱必有效,用钱必问责”的原则,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强化支出责任,严格预算刚性约束,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和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加大财政资金整合统筹力度,加强财政投资项目绩效管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建设节约型政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30条要求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财政制度建设,规范财政财务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奢侈浪费。按照“建一撤一、内部调剂、确有需要、购买服务”16字方针,加强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供给管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规范预决算公开内容,做好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加强财政作风建设。扎实推进财政系统一体化、财政财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会商机制,深入开展结对共建工作,结对到中心村、帮扶到困难户、联系到财政所,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各位代表,今年全省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依法监督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勤勉工作,圆满完成各项财政目标任务,为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