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清华教授谈公车改革:补贴能满足正常公务需要

作者:黄莹莹 裘立华 发布于:2014-08-08 07:48:00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原标题:官员要学会摆脱“公车”依赖

  随着《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于7月16日的正式公布,艰难推动了20年的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根据改革方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将被取消;行政区域内普通公务出行方式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同时方案明确了补贴标准,即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

  车改方案出台后,如何对其进行解读,如何看待交通补贴上限,车改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等,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针对反腐和节约的公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启动之后必然需要经过磨合期、深化期等阶段。在对车改起步的决心“点赞”的同时,也要关注如何使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补贴能满足正常公务需要

  蔡继明(公车改革方案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

  此次公车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提出了用市场化规则规范一般公务用车需求的基本原则,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第二,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行,为地方政府做了一个参照。按照中央的标准,地方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调高补贴的额度,幅度在30%-50%之间。第三,此次公车改革的范围极大,规范了各级党委、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务人员的公务用车行为。第四,公车改革的配套措施彻底,明确规定了通过公车拍卖的方式处理取消车辆。虽然亮点不少,但也有一些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例如,全国公车改革方案当中明确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用车,但对于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用车没有明确说明。

  所谓公务交通补贴,补贴的是公务活动,而不是补贴利用公车私用的行为。现在颁布的补贴标准,基本上是在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划内,满足正常公务活动的需要。对于跨行政区进行的公务活动,包括长途旅行,有另外的差旅费补贴和报销标准。这次的补贴标准规定主要针对北京地区,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取消了公车的实物配给后,需要考虑北京目前的公共交通、出租车等出行方式的成本;二是不同级别的政府官员,每年、每季度、每月所承担的公务活动繁忙程度也不同。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并借鉴一些全国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单位较好的经验,才制定了这样的标准。

  这次出台的文件可以说是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出台的所有有关公车管理使用方面改革的力度最大、最全面的一个文件。我对这个文件的落实有信心,首先,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对公车使用当中存在的弊端,就是公车腐败的现象深恶痛绝,全国上下对改革都有着迫切的心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民意背景。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家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许多公务人员家庭也都有私家轿车,再加上城市的公交系统、出租车及地铁等交通工具也更加发达,这为公车改革的市场化提供了客观的条件。第三,当前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适时地推出全面公车改革方案,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

  各项改革的执行都需要监督,各项法律也都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公车改革做不到落到实处的话,其他各项改革也会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比如在技术手段上,在执法执勤第一线的用车,除了一些保密的要求之外,一定要喷涂统一的明显标志,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执法执勤车,如果跑到娱乐场所,显然就不是在执行公务。另外,发动群众来进行监督,是最有效的一种措施,我们希望通过群众和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在网上举报各种违反公车改革的行为。这样通过从上到下方方面面的努力,这次改革有望达到预期目的。

  警惕由此产生“懒政”心理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新出台的车改方案对补贴标准做了具体的规定,这个补贴只是适度补贴公务出行,不能把私用的算进去。有些地方制定的标准高于新出台的补贴标准,高出的部分也要砍下来。公务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车和步行。我的补贴标准是1200元,我出来开会,半个小时以内的路程都骑车,平均每10天给车加一次油,每次400元,每月1200元能满足公务需要。我常说,如果一个干部遵循“3510”准则,也就是3公里内走路,5公里内骑车,10公里内地铁或公交,不仅车补能有盈余,身体还得到了锻炼。

  探索发展适合公务出行的市场化交通定制服务,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这意味着将会出现市场化的班车提供服务,当然这种服务是有偿的。比如,县委书记没有专车,但是租车公司可以全天候地满足他的公务出行需求,需要用车时,打电话叫车,并定期支付相应的费用。在这个过程中,纪委和审计部门要介入监督用车情况,政府更不得为租车公司变相提供财政性补贴。

  公车改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车轮上的歪风,但要警惕由此产生的“懒政”心理,以及滋生“私车公用”新腐败问题。比如一些官员可能会通过找下属单位或企业借车,一边拿补助,一边开“私企车”。我们还应警惕地方政府变相成立“公车服务中心”。中央提出公务车要市场化、社会化,而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公车服务中心”,把各个单位的车队和司机召集起来统一调配,把官员车补拿来做经费。这相当于政府又多了一个机构,有悖于中央精神,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在很多干部放不下官架子,认为骑自行车或走路去办公务是一种很丢面子的事,不愿和老百姓一起走路。我算是一名孤独的车改者。车改方案出台后,相信会让一些官员改变“官”念。车改之后,相信更多的官员会考虑采取更加务实节约的出行方式,而不是一两百米都要有车。官员要自己拿包,自己倒水,也要自己走路回家。

  这是一次釜底抽薪的改革

  张国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公车改革已经谈了近20年,但是一次次都无功而返,关键是因为没有顶层设计,导致地方改革往往无功而返,被社会公众广泛诟病。所以在2004年调研完义乌车改之后,我的调研报告题目是《公车改革的切入点不应在基层政府》。这次出台的公车改革方案是一项顶层设计,有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中央对于公车改革的决心。

  过去许多地方车改只盯着部门和行业,没有顾及社会承受能力,所以引发广泛批评。像去年的温州车改,最高补贴每月3100元,舆论普遍认为这样高的补贴是变相福利。按照新方案,我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样的补贴程度,与原有领导干部享受的待遇相比,肯定有大幅度下降,但是考虑到社会公众的承受能力,考虑到遏制三公经费、遏制公车腐败,这样的标准是智慧的、科学的。现在很多领导干部有了私家车,这样的补贴标准是能满足需要的。而普通公务员本身很少享受公车,现在的改革是一种普惠改革,对普通公务员也是有利的。

  新政方案比较科学,考虑到我国地区之间差别比较大,不同层级之间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只对地方出台了指导意见,而没有确定具体方案。但是,从现实来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低估地方对改革的变相抵制能力。对于公车改革,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既拿补贴又坐公车”现象。车改之后,应该对用车、租车的情况进行公开公示,加以制约和监督。监督之后,狠抓落实是关键,曝光一起、查处一起,才能防止公车改革“开倒车”。

  很多官员不只把公车看作交通工具、工作需要,而是将公车看做待遇、职务的象征,多少有点像古代官员坐的轿子,是一种特权思想。公车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核心是利益的重大调整,尤其是掌握核心权力官员的利益,其难度可想而知。从新一届党中央实施八项规定、推行整风肃纪行动的力度来看,相信这次公车改革,会是一次釜底抽薪的改革。

  @云淡风净:一些零碎的需要跑腿的工作都是基层公务员在干,他们的交通补助应该高于领导级别的。

  @杨谷:发现只要对公务员不利的政策,网民就一片叫好。很多基层公务员收入一般,跟所谓贪污腐败没有关系,在乡镇工作,公车的用处很大,这些政策反而是为难了基层公务员。

  @wangshengli虎虎:干部有交通补贴,那么工作在第一线的劳动者是否也应该发点交通补贴呢?

  @什维:二十多年的车改也没见什么成效。但愿这次真能实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烨阳律师:若操作不当、监督不力,很容易导致既拿补贴又用公车,引发新的腐败;而且,什么样的公车拿来拍卖,怎样拍,拍给谁,也要明确规定才好。

  @天赐大任:应该建立一个公车私用举报网站,供网友上传图片、视频以举报公车私用。

  @王小包只:为什么什么事情都需要用增加补贴来解决呢。自行车出行或者必要时打车出行不是更绿色更环保吗?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