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赋予电子化生命 激活采购全程
安徽省电子化系统运行后,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增加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成效显着,同时还给预算单位、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用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姜毅的话说,“给人的明显感觉是,政府采购工作不再像以前那么忙和累了。”
那么,安徽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是如何确定电子化系统建设标准的?另外,在推广电子化系统的过程中安徽具体是如何实施的?针对一些市县集中采购机构被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统一监管平台的现状,安徽在推进全省电子化系统建设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此外,在追求电子化采购全省覆盖方面,安徽有哪些具体计划?本期刊发的电子化政府采购之安徽篇(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读,敬请继续关注。
安徽全省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试点推广工作座谈会现场
■ 本报记者 王少玲
通过实地采访,《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了解了安徽省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应用系统(以下简称“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建设的前因后果、核心理念、动力、目标和意义。
那么,安徽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是如何设计系统建设标准的呢?安徽省电子化系统研发之初,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阻碍?安徽政采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最终确定电子化系统建设标准的?
记者在为期5天的采访过程中发现,政府采购业务需求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难共享、网络体系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催生了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建设标准出台。
规范需求是系统建设出发点
据介绍,在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开发建设之前,安徽无论是省本级还是地级市,采购基本业务流程、代码体系、文本和表单模板样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规范,但仍然存在各地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从长远看,这种现状不利于全省政府采购工作的快速发展。
考虑到规范缺失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的种种制约,安徽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在建设电子化系统时明确提出,要规范采购业务需求。
“规范业务需求是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应用系统建设的出发点。” 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以下简称“安徽采购处”)处长宋宝泉认为,该系统应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政府采购业务需求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符合信息化管理、统一规范的基本业务流程、采购代码体系、文本和表单模板样式,以确保系统开发、建设与应用科学、规范、统一和高效。
各地市则要按照统一规范,结合本地实际业务需求,对已有的工作规程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形成具备电子化、信息化特点的新型政府采购业务监管和执行模式。
建统一体系清除“绊脚石”
在安徽采购处副处长孙友三看来,如果电子化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全省区域内外部联网、财政内部互联互通就可能存在障碍。在财政部门一体化平台建设实践中,部门预算编制和资金支付软件已较为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但二者与政府采购系统的开发建设是分别进行,因而与三者都有联系的预算单位编码、资产分类及具体品目有些不统一。
另外,在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中,相关部门上下级之间需要共享的政府采购品目、评审专家分类及编码、采购执行机构代码、供应商代码等信息,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此外,在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体现的货物、服务和工程分类标准及编码,项目编码以及合同编号等标准,都因缺乏统筹考虑和分散建设的缘故,没有统一设计和规划,造成了政府采购活动的上下游工作环节出现数据接口不匹配、信息无法有机衔接流转等一系列问题。
“不仅部门内部标准不一,在财政部门与工商、税务和银行等外部联系上,同样存在与政府采购有关联的供应商(企业)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共享的问题。这些都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需求、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的信息聚合共享原则不相协调。”孙友三分析说。
对于上述问题,安徽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深知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明白这些都是阻碍政府采购工作发展的“绊脚石”,必须彻底清除。
于是安徽采购处决定,将建立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作为电子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即在现有信息系统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代码体系、技术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建立全省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为电子化系统的整合和建设、确保数据安全、实现信息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特别注意确保系统数据接口标准统一。即系统的数据标准和软件开发留有扩展接口,以方便今后系统升级、整合需要,与其他应用软件及系统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同时,这样做还可以为实现全省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孙友三补充说。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除了业务需求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之外,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由此造成区域分割明显,难以形成政府采购监管合力,也是电子化系统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孙友三看来,信息是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过程中全面了解工作进展、提高管理成效和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实现政府采购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对推动工作开展的益处不胜枚举。但当前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和系统建设的分散化,导致政府采购监管工作在地域层面和部门协同配合方面,容易出现信息不互通、资源不共享的“信息孤岛”现象。政府采购的政策制度、项目等信息未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实为可惜。
在政府采购分级管理中,本应共享的专家库资源、供应商诚信档案、政府采购执行机构监管信息等,也未能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整体监管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不仅增加了政府采购的依法监管成本,还使得部分代理机构或供应商在某地违规却不影响其在另外的地方开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违法违规成本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政府采购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实际上,这些问题通过电子化系统建设是可以解决的。
中国有句古话: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问题,才能跳出局限,超越自我。为了避免在上述问题上“走弯路”,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安徽的思路是坚持“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为了解决信息无法共享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的困难,他们决定建立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信息库,即在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政府采购项目库、供应商库、商品价格库、采购代理机构库、评审专家库的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通过全省公共资源信息库,建立全省统一的分类登记、注册准入和考核评价等机制,确保供应商、商品价格、采购代理机构、专家等信息“一地注册、全省通用”,以及跨地区使用各类采购业务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全省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全省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设。
构建统一网络体系
宋宝泉告诉记者,目前各地都在开展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但其设计规划和系统架构却各不相同;虽然政府采购工作效率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但系统的开发应用还应考虑建设全国统一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的长远要求。
从发展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一盘棋”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没有相对统一、合理的系统架构、流程安排和功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也只能体现在网络平台的信息聚合发布上,更大范围内政府采购信息交流共享的效率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将无法体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合力也无法体现。某个地区的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水平再高,也无法避免供应商参加不同地域政府采购活动需要重复录入信息等效率缺失问题的发生。
鉴于此,在电子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安徽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高瞻远瞩,树立大局观念,不但注重全省“一盘棋”,构建统一的政府采购基本流程、执行要求和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府采购市场,而且为了便于电子化系统与其他部门系统对接互通,安徽采购处在电子化系统建设之初就前瞻性地提出,系统开发建设应秉持“灵活性和可扩充性”的原则,保证系统规模的可伸缩性,要留有数据接口,为今后实现对接提前做准备。
记者在安徽省电子化系统推广时间进度表中看到:2014年后,参照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标准,该系统将逐步实现财政部门与税务、工商、银行等相关外网的数据交换。这一目标便是安徽采购处站得高看得远、早做准备、未雨绸缪的证明。
可以说,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源于实践。正是因为现实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才有了安徽省电子化系统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在明确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应用系统的建设标准后,安徽省财政厅便加快了建设与推广的脚步。
立足实际,博采众长,安徽省电子化系统的建设、开发与应用以省级为起点,以构建和完善政府采购“层级分明、信息共享、统筹管理”的循环监管机制为总体要求,按照“关键点12345”部署建设,即建设一套系统,分设二个网络,实现三个一体化,建好四个平台,搞好五个资源库。
建设一套系统
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以下简称“安徽采购处”)处长宋宝泉认为,如果分散建设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和操作执行系统,不仅可能引发监管和执行层面信息不互通、资源不共享等问题,还会增加系统建设成本,监管效益也会大打折扣。如果监管部门和操作机构各自为战,不能从全局、科学、系统、全面的角度开发建设电子化系统,结果只能是彼此偏离、互为制约、事倍功半,不利于政府采购事业发展。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安徽采购处研究决定,立足于政府采购“资金监管和业务监管”两大职责主线,按照政府采购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发、建设全省“标准和规范统一、监管和执行一体”的电子化系统。
宋宝泉认为,在建设电子化管理交易应用系统的过程中,应该以系统管理理念和系统建设的思想构建全方位循环监管机制。
那么,具体又该如何体现系统建设理念呢?“就像人吃饭,不仅要用嘴巴,还得动用脑和手,它们之间是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电子化建设也要体现系统的建设思想。”安徽采购处副处长孙友三形象地比喻说。
分设二个网络
在孙友三看来,政府采购既是电子政务也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体现公共性,电子商务则体现市场交易经济行为。公共性涉及敏感信息和数据,要求其必须在政务内网上执行。而市场交易应体现“三公一诚”原则,应该在互联网上与相关企业交易。
安徽采购处因此决定,根据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不同特点,基于财政资金监管的信息安全要求和政府采购全过程监控的要求,在电子化系统中部署“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财政内网和政府采购外网二个网络,使系统既能满足政府采购资金监管的电子政务要求,又能满足政府采购执行的电子商务交易需求,分别实现财政职能和交易职能,确保资金和业务双重监管。
关于内外网衔接时信息数据的安全和保密问题,安徽的措施是政府采购信息安全体系与软硬件系统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建立设备、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应用等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和安全机制,严格控制对各业务、数据和资源的访问权限,并建立统一的数字认证(CA认证)制度,开发完整的安全记录、严格的访问审核和时间戳等功能,保证数据生成、存储和传输都安全可靠。
在安徽采购处、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工作人员的现场演示下,记者直观地感受了内外网操作的全流程画面:借助内网处理涉及预算编制、计划审批、资金支付审核等政府采购资金管理业务;通过外网处理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并借助物理隔离等多种安全手段实行双向数据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在现场体验后发现,此模式的优点在于监管部门、采购人、代理机构、供应商、评审专家等都有自己严格的访问权限,不同角色只能在自身权限范围内看到与己相关的信息。例如,供应商只能看到与其相关的采购信息,只能对相应的产品进行报价,只能看到自己的报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泄漏的概率,保证了信息安全。
实现三个一体化
三个一体化指的是横向、纵向和立体三个维度上的一体化,并通过其构建全方位的政府采购循环监管机制。纵向上,实现与财政部及省、市、县系统连接的一体化;横向上,实现预算指标、采购计划、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的一体化,监管平台与采购交易平台的一体化;立体上,实现财政部门主体监管与其他部门协同监管(督)的一体化。
谈到为何要提出实现三个一体化的建设理念时,孙友三稍作思考后说:“实现三个一体化是系统建设的远期目标。这是一个逻辑结构概念,系统建设要实现上、下、水平三位一体化,政府采购就应遵循《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赋予其不同的业务职责,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实现监管效益最大化,构建全方位的循环监管机制。”
目前安徽省在实现三个一体化建设方面,横向上,采购预算、采购计划与国库集中支付,监管平台与执行交易平台都已实现一体化;立体上,实现了财政部门主体监管与招投标管理部门协同监管一体化;纵向上,正在稳步推进省级与市、县系统连接的一体化工作,并适时与财政部对接。
建好四个平台
所谓抓好四个平台建设,即按照财政资金支出和政府采购两个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平台和政府采购交易执行平台。
其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发布政府采购公告、政策法规、商品和供应商信息,是供应商和公众获取政府采购信息的窗口;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着重解决省、市、县政府采购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共享,依托供应商库、专家库、代理机构库等各类资源库,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注册、使用和评价;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平台担负着财政部门实施政府采购监管的职能;政府采购交易执行平台则为采购人、供应商和代理机构提供项目采购、协议供货等网上交易基本服务。
“显而易见,这四个平台是因需求而建,是综合分析政府采购活动的实际情况后得出的结论。”孙友三说。
搞好五个资源库
宋宝泉告诉记者,建好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共享共用的供应商库、代理机构库、评审专家库、商品价格库、采购项目库(包含合同库)五个资源库,是安徽全省电子化政府采购统一大平台建设的基础,也是连接省、市、县三级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执行平台的基础数据库。“五库”的建成使用,将为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政府采购新跨越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宋宝泉介绍,五个资源库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以供应商库为例,安徽采购处即将出台全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供应商库管理、运行做好制度准备。对于供应商入库注册,安徽采购处要求,外省供应商在省级注册,省内供应商则根据属地原则在当地注册,由当地监管部门负责审核,并遵循属地注册、使用、管理的原则。
“目前五个库已全部建成,信息资源也正在扩充和完善之中。”宋宝泉补充说,例如采购项目库,当一个项目的采购流程全部结束后,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信息都会入库,以备监管部门、执行机构、采购人上级单位查询。现在省级的项目信息已经基本纳入采购项目库,商品价格库当前仅提供协议供货商品价格信息入库服务。
“‘关键点12345’式的系统建设构架是一个逐步完善和蜕变的过程。”在谈及如何看待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建设五大关键点时,孙友三把全省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大平台比作一棵不断生长的树苗。
孙友三认为,当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政府采购活动组织与实施、政府采购监管与执行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在这棵“树苗”中流转和共享的时候,当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集中采购机构、社会代理机构像枝干、树叶一般健康成长的时候,电子化政府采购所追求的“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目标就会有全新的突破和更高的提升。同时,这棵树苗的茁壮成长将对区域内或者更大范围内构建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开放加包容 因地制宜选择管理模式
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在省级全面上线、稳定运行,并获得显着成效之后,该省市县电子化系统建设推广工作随即展开。
宋宝泉介绍说,安徽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很多地市的集中采购机构都被纳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统一监管平台。因此,结合全省电子化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安徽采购处拟定了两种系统建设管理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监管和财政部门主体监管、招投标管理部门协同监管,以满足各地市不同体制下监管部门和采购执行操作部门的业务需要。
孙友三也表示,财政部门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框架下,与其他部门一道努力,将政府采购事业做大做强。
管理模式不同 业务分工各异
那么,两种管理模式下的电子化系统建设有何不同呢?宋宝泉对此作出了解答。
其中,财政部门直接监管模式的业务架构分为六大部分:一是财政一体化系统,用于开展政府采购计划填报和审批、下达采购任务、合同支付等工作,重点是资金监管;二是行业监管平台,用于开展政府采购活动全流程监控,侧重对操作过程的行业监管;三是市级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用于采购信息发布、公共资源库管理和共享信息数据交换;四是采购项目交易系统,用于集中采购机构、社会代理机构开展各项采购业务;五是电子标书编评系统,用于完成采购活动中的招标(采购)文件编审、投标、开标、评标等活动;六是全省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借助各市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与全省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用,信息共享,通过纵向上的互联互通实现全省联动。
财政部门主体监管、招投标管理部门协同监管模式的业务架构则分为七大部分,除了与财政部门直接监管模式下的财政一体化系统、行业监管平台、电子标书编评系统、全省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市级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等相同外,还包括招投标管理部门开展活动的综合监管平台,用于各市级招标投标中心开展各项招标采购业务的市级采购项目交易系统。宋宝泉解释说,综合监管平台为招投标管理部门提供了招标采购执行过程中协同监管的入口。
那么,如何确保两种监管模式顺畅衔接呢?孙友三说出了财政部门的意见:首先,相关部门应在技术手段上、思想上、宣传上、认识上达成一致步调。其次,财政部门会下发相关文件,指导全省在政策方面统一执行。再次,无论是省级还是地市相关部门,都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共同推进电子化系统建设,形成彼此互利共赢的局面。对于系统建设情况好的地市,省财政厅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先期试点的黄山、淮南、蚌埠等地市,都选择了财政部门主体监管、招投标管理部门协同监管的模式,记者在4月18日~20日分别走访了以上三个地市,发现其电子化系统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状态。
明确时间表 绘就全省蓝图
据宋宝泉介绍,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分级实施推广与深入应用,遵循以下原则稳步推行:省级逐步完善,树立标杆,分步实施;市级按政府采购业务开展成熟度分步上线,但各地政府采购业务规范、技术规范、安全规范等必须保持全省高度一致,可以适当考虑特殊业务管理需求,以政府采购监管平台、执行交易平台为主线,建设涵盖各市政府采购业务全流程范围的公共采购系统;县级则要求规范统一,简单易行。
“省级应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率先熟悉系统运用等情况,这样才能带领市县打好全省电子化系统建设这场攻坚战。”宋宝泉如是说。
2010年至2011年,安徽采购处组织一班人下基层,带领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市县,调研全省16个市23个县的政府采购工作和电子化系统建设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地市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时间表”,描绘出了全省电子化系统建设推广的蓝图:2011年底,在进一步完善省本级政府采购管理应用系统的基础上,确定淮南、蚌埠、黄山等7个市及肥西、金寨、太湖3个县,开展电子化系统试点推广建设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到2012年底,争取完成全省16个市级电子化系统推广建设工作,并选择若干社会代理机构进行电子评标室建设试点;到2013年底,完成全省县级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及所有代理机构电子评标室建设,并以政府采购公共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建立以安徽政府采购网为中心,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为一体的全省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应用系统;到2014年,参照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标准,逐步实现财政系统采购部门与税务、工商、银行等相关网络系统的数据交换。
宋宝泉透露,为了逐步实现上述目标,下一步安徽省财政厅将加大系统建设推进力度,并专门召开会议,下发电子化系统建设推广制度规范,从思想上要求各市县高度重视及早部署,行动上督促技术部门与市县相关部门密切协同,工作上要求适时推进狠抓落实,务必抓出实效,力争尽快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应用系统。
地市电子化
黄山 外网建设体现人性化理念
黄山市在评标区门前设置门禁系统的做法,得到了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姜毅的认可。
图为评标专家在演示该系统。
4月18日,经过近6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黄山。春意盎然的风景尽收眼底,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顿感神清气爽。
以白色为主基调的黄山市财政局大楼干净而整洁。黄山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科(以下简称“黄山市采购科”)科长姜来久在电梯口迎接记者的来访。
谈及电子化系统建设,军人出身、性格耿直的姜来久心直口快地说:“现在市财政外网的运行情况很好。但我还要抓紧学习电脑操作知识,以便在财政内网上线运行时不会耽误正常工作。”
在姜来久的陪同下,记者随后来到与财政局相距不远的黄山市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黄山市招管局”),局长刘浪彬曾任财政局副局长,对政府采购较为熟悉,因而在电子化系统推广过程中,上与省财政厅、横向与黄山市财政局的衔接都较为顺畅。
刘浪彬告诉记者,为了协助黄山市招管局建设电子化系统,安徽采购处处长宋宝泉曾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工作,对黄山市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她说,2011年初黄山市招管局就开始了系统试点工作。经过紧张筹备,1月份网上报名系统和门户网站正式上线。3月,招标采购执行交易平台上线。8月,政府采购电子化评标系统试运行。2012年上半年,远程评标系统也将上线运行,目前基本实现了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评标等全流程电子化。
“电子化系统运行后,最大的改变是政府采购信息的保密性更强了。通过网上报名,供应商到开标当天才知道投标供应商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人为改标、串标现象的发生;通过电子化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采购成本。”刘浪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网上招投标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操作,节约了投标成本,也节省了办事人反复往返于监管部门、操作机构等地所产生的通信、交通、印刷等费用。按照全市每年约500个项目、每个项目10家投标单位计算,单是制作成本一项每年便可以节约近2000万元。
在交易中心信息室工作人员焦正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开评标室,现场感受了黄山市电子化系统建设的人性化理念。
在进入评标区大门之前,记者看到门前摆放着一个门禁系统设备。焦正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便解释说:“接到通知前来参加评标的评审专家,必须刷本人身份证或者按指纹,方可通过门禁系统进入评标室。这些信息在专家入库时系统都已采集留存了。门禁系统的运用,可以让评标专家‘非请勿扰’,将其他人员‘拒之门外’,还可以避免评审专家被收买、被人为因素干扰,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评标过程公平、公正。”
记者请身边一位评审专家按一下指纹,系统随即“提醒说”:凌巍然评委 ,您好,没有您的评标项目。“如果有评标项目的专家按下指纹,系统则会提示:××评委,您好,请您到第×评标室参加评标。”焦正补充说。
进入评标室后记者发现,每一个操作台面上都设置了评标流程提醒和操作培训视频,便问起原因。“在项目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评审专家虽然此前参加过培训,但仍然不会操作电脑,无法独立开展评审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但优化了电子评标操作界面,而且还在操作台面上设置了评标流程提醒,以保证专家能够正常评审。”焦正回答说。
“关于电子化评标和门禁系统,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主任姜毅很认可这一做法,前不久还专程过来考察。”姜来久笑着补充说。
淮南 借助内网实现应编尽编
4月19日,记者又来到淮南市了解情况。之前听宋宝泉介绍说,该市借助财政内网的运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做得比较好,实现了应编尽编。
在财政局大楼内,记者见到了性格爽朗的淮南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科(以下简称“淮南市采购科”)科长沈维玲。她笑容亲切,语言平实,仿佛是在和老朋友交谈,气氛十分轻松。
沈维玲告诉记者,和其他先期试点的地市一样,省财政厅曾专门前来调研、指导他们的工作。目前财政内网建设还在完善之中,但预算编制、计划审核等功能模块已经运行。
“尤其是在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方面,我们严格要求预算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做到应编尽编。目前我市上百家预算单位已全部实现预算内外、政府性基金等资金的应编尽编。这些成绩得益于财政局领导的重视,我们的陈永多局长非常重视电子化推广和预算编制、执行工作,多次表示要做好政府采购工作。另外,通过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采购人也越发觉得电子化的运用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因此更加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沈维玲高兴地说。
应编尽编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前提和基础。据了解,淮南市在保证预算执行进度方面成效很好,2011年预算执行率达90%。沈维玲说:“我市用于政府采购的预算较少,属于‘吃饭财政’,因此我们要求,每年8月初预算单位应该编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也包含其中。待市人大审核通过,采购资金落实后,方能依法实施采购。但没有实行网上提交采购需求时,不少预算单位不按规定时间申报、提交,有时碍于各种因素,即使未按时我们也接受了其提交的纸质采购需求。这一状况随着电子化的运用得到了改观,因为通过财政内网申报采购需求后,一旦超过时间节点,预算单位怎么申报都不会成功。”
蚌埠 积极争取到试点资格
在走访了黄山、淮南两市后,记者4月20日又来到蚌埠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科(以下简称“蚌埠市采购科”)。让记者疑惑的是,蚌埠市采购科的办公地点并不在财政局大楼里,而是设在该市招投标中心。
“自从蚌埠市政府采购中心纳入统一监管平台后,为了便于做好政府采购监管工作,我们科就从财政局搬到了这里。”蚌埠市采购科科长卢勇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便解释说。
自1999年开始从事政府采购工作以来,虽然中途两次轮岗,但最终又回到政府采购战线的“老兵”卢勇,言谈之间充满了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热爱。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插曲:“最初蚌埠并不在安徽省电子化系统建设第一批试点市范围内。在一次会议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主动向市财政局副局长唐忠利、招投标局局长赵明伟汇报,向二位领导说明推行电子化系统建设是有利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发展的一件好事。经过协商,我们决定一起上报省财政厅,要求将蚌埠列入先行试点单位。”
“在推广市县电子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蚌埠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招投标部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态度难能可贵,我们研究后决定,将蚌埠列入先行试点城市。”宋宝泉也证实了这一情况。
卢勇告诉记者,安徽省财政厅对蚌埠建设电子化系统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2月,采购处副处长孙友三带领省财政厅信息中心及相关技术专家专程来蚌埠调研,指导该市电子化系统建设,听取、了解该市对系统建设的实际需求。3月,安徽采购处再次派有关技术专家前来蚌埠,确认招标流程等具体技术事项。
“省财政厅的支持和帮助,财政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蚌埠电子化系统建设的进度。”卢勇介绍说,目前该市电子化系统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上一篇:福建省级政府采购电子平台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