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中国应自行制定绿色市场标准

作者:梁隽妤 发布于:2011-12-06 14:23:41 来源:中国企业报
  ——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政治与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甘思德

  据多方报道,11月28日开幕的德班会议因各种因素而引发强烈关注。特别是美国和欧盟等以深受债务危机困扰为借口在谈判中表现出的消极立场,令饱受干旱、洪灾、暴风雨等极端气候之苦的国家非常不满。而在此情形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发出的“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承诺,发达国家必须‘实实在在’地兑现”的呼吁和立场,得到普遍支持。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受到了全球各国的关注, “十一五”期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9.1%,实现节能6.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近15亿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称中国“已成为其他国家可资效仿的榜样”。

  严峻的气候危机、人类的新价值观、制度迫使、社会经济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资本市场追逐绿色经济价值的大环境趋势正在引领和改变着新能源的困境和人类的习惯及生活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也会是绿色产品产量最多的国家

  在全球气候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中国如何在保证自身稳健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绿色经济的布局?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政治与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甘思德认为,不久的未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也会是绿色产品产量最多的国家。他说:中国的快速发展,还会有20—30年时间,中国人口众多,曾经快速的GDP增长即使下降到5%—6%,相对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以及相对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是个可观的数字,这个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在未来20—30年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成为在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发展方面投入最多的国家,比如风能、太阳能、能物智能、核能等等。这种情况下,虽然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支持行业发展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新旧能源的替代,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

  关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将面临的问题,甘思德以新能源“双反”调查为例进行说明。他认为,此次中美新能源贸易的“双反”风波,将使中国产品出口美国成本增长80%—100%。他说,关税的提高将使中国产品无法与美国国内企业竞争。由于中国光伏产业80%依赖出口,特别是对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中国相关企业不仅要寻找很好的律师,还要积极寻求美国下游产业伙伴和盟友进行合作,同时还要与美国媒体搞好关系。

  甘思德认为,中国企业还应该充分地让美国各界了解自己作为民营企业的市场经济身份,让美国人知道,有价格竞争优势并不是因为享受了中国政府的补贴等。

  关于“双反”美国不应当批评中国,而应该提供比中国还高的补贴,要由政府部门为相关机构降低成本

  “我们注意到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上,双方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其中就有新能源方面的,我们把这看做政府之间的应急处理互相之间的筹码,中国或许要有一定的价格承诺,而美方也会被要求不要政治化,双方关系是需要维护的,而摩擦也是正常的。关于‘双反’美国不应当批评中国,而应该提供比中国还高的补贴,要由政府部门为相关机构降低成本。”

  甘思德说,“一个常识但却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其实各国对传统能源的补贴均高于对新能源的补贴。2010年全球对传统能源的补贴是4660亿美元,而对新能源的补贴不到传统能源的10%。”他认为,如果处理得当,可以政策性地把传统能源价格提上去,新能源价格降下来。这样,发展新能源才具有市场基础。

  关于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会议,他说:“大多数国家参与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抓住5个国家,节能减排就一定能成功。这5个国家是中、美、英、法、德。”他认为,中方应批评欧盟的碳交易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消极态度和行为,但同时,中国应欢迎他们到中国来,中国应设立自己的碳标准、抬高高耗能产品的进口门槛。就像美国加州做的一样,你到了加州,就必须购买低排量汽车。中国人口众多,因此,中国应该发挥自己在购买力方面的强大优势,以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强迫欧美使用中国制定的绿色市场标准。

  甘思德说,根据他的调研结果来看,现在中国产品的绿色认证多数只是针对电子消费品以及家用电器,绿色认证覆盖率还很低。他说,中国在这一点上也可以参考1985年美国非营利组织实行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项目”,认证房地产用绿色的材料,节约能源。开发公司对得到认证很感兴趣,因为既可以控制成本,又可以通过认证公关吸引市场。他建议,中国应该在政府的协助下,对所有行业推广绿色认证。最后,甘思德指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绿色经济,单靠企业是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民间共同努力。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