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城南行动三年计划年内出炉
本报记者 杨汛
今年是总投资额达2900亿元的三年“城南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在今年年底前,新的三年城南计划将正式出台,明年就可以开始实施。在昨天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透露了这一消息。
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委教育工委、市民政局、市委社会工委及市国资委、市环保局、中关村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一同亮相,就五年来北京在城市发展、财政、教育、民生、社会建设、国企改革发展、环保和科技创新等多方面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新城南计划
变“筑巢”为“引凤”
“城南行动计划实施两年多来,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民生基础设施相继开工、竣工,南部地区呈现加速发展势头。”赵磊说,今年年底之前正式出台新的城南行动三年计划,与旧的城南计划相比,新计划在发展理念、路径等方面将有转变。
未来三年,城南地区的建设发展将由“筑巢”逐步迈入“引凤”的新阶段。在继续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将发展重点从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逐渐转向园区建设和产业引导上,着力加大产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旧两个计划在理念上也有变化。“如果说第一个城南行动三年计划是政府主导、市场跟进,那么新的三年计划应该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赵磊表示,政府把基础做好了,社会资本来唱戏,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城南建设上来。
此外在重点发展内容方面,旧的城南三年计划侧重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新的城南三年计划则在这个基础上更加侧重提升产业功能和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
轨道交通
今年再增76公里
五年来,北京城市建设和服务管理的不断完善,也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目前全市的公交出行比例已达42%,比200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赵磊表示,本市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主要路径,重点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地铁5号线、4号线等线路相继建成通车,通车总里程从2006年的114公里增加到去年的372公里,到今年还要再增加76公里,今年年底通车里程可能达到450公里。
与此同时,北京还在过去五年里基本上建成了五环内城市主干路网,并实现了“区区通高速”。
赵磊透露,北京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基本上完成了城市两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建设,建成11个城市休闲公园和48个城市郊野公园。2011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4%,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同时,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推进PM2.5污染防治。2011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78.4%,比2006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额
近900亿美元翻一番
“2011年,北京的服务贸易额接近900亿美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赵磊表示,五年来北京重点吸引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在京落户,增强跨国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功能。累计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2家,投资性公司198家,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企业404家。
在利用外资方面,北京更加注重“引资”与“引智”、“引机构”、“引活动”相结合,实现引进外资由单纯重视资金和设备引入向重视多元高端资源引进和应用转变。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70.5亿美元,是2006年的1.5倍。
在重视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等硬实力的同时,北京更加重视对外交往、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等软实力的提升。五年来,中非论坛、上合组织北京峰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成功举办,科博会、文博会、京交会、北京国际电影节等一批著名展会活动成为北京新的品牌,会展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有力提升了城市影响力。2011年,北京接待国际会议数量跻身全球前十。
首批PM2.5检测子站10月建成
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在昨天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新闻发布会上,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力透露,首批PM2.5检测子站有望在今年10月建成,年底前完成全部35个检测站的建设。这意味着本市将在年内启动PM2.5监测。
方力介绍,国家检测标准出台以后,本市才有了仪器设备的标准,最后确定了检测设备的招标采购要求。目前,招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几个月将根据设备供应情况完成35个检测子站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年底前,本市将“肯定能完成这项任务”。不过,根据设备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年底全部建成之前,环保部门将争取在10月初安装一部分先期到位的设备。
方力表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首都科学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新期盼,根据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市委、市政府2012年把以治理PM2.5(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转型工程、生态工程和公信工程,研究制定了《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本市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进入到以PM2.5治理为重点的新阶段。
为控制PM2.5排放,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本市将积极推进城六区无煤化建设,严格控制全市燃煤总量;尽早取消平原地区原煤散烧。调整搬迁东方化工厂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进一步整合、压缩水泥行业,炼油和水泥规模分别控制在1000万吨和700万吨,调整淘汰1200家高污染企业;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针对机动车排放污染日渐凸显的问题,拟于今年下半年执行新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
今年的任务是淘汰15万辆老旧机动车,目前为止已经淘汰了12.3万辆,并且以每天大概1000多辆的速度继续淘汰。到今年年底,本市将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40万辆老旧机动车的任务。今后本市仍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淘汰老旧机动车。
2011年,全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28、55、114微克每立方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已稳定达到国家标准;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0.4%、16.7%和23.0%。而2002年到2006年这三项污染物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20.9%、13.2%和3%。
“六型社区”将挂星认证
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孟钧昨天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本市要评出500个“六型社区”示范单位,今后还将对社区进行挂星认证,居民可以一目了然看出社区在干净、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等6个方面哪些已达标,哪些还存在不足。“六型社区”建设将纳入各区县综合考评体系。
据介绍,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市社区建设大会上,本市首次提出了北京社区建设要全力打造六个方面的标准―干净、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孟钧说:“换句话说,我们都在社区居住,希望为大家创建一个最理想的生活环境。”
按照计划,今年全市要评出500个“六型社区”示范点,目前全市已有542个社区参加申报。孟钧表示,这500个社区将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公示。并且,这次评选启动了第三方社会组织评估,还调动所有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是否符合‘六型社区’标准,居民最有发言权。”今后,本市还将继续细化“六型社区”评定标准,并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评定,列为一项新的地方技术标准。
今后,“六型社区”建设工作有望列入年终对区县各项工作绩效考核、管理、评价的内容之一,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六型社区”建设总的原则和方针,是专家制定标准,居民广泛参与,社会评价考核,政府提供保障,全市全面落实。
链接
社会福利由补缺型
向适度普惠型发展
五年来,本市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了解群众需求,着力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群体,着力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先后出台了350多项惠民政策措施,基本惠及全市所有家庭和绝大多数群众。
本市在全国率先健全科学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先后7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由月人均330元、90元分别提高到520元、380元;城乡低收入标准为月人均740元,率先统一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乡并轨;率先统一城乡义务兵优待金标准,每人每年达2万元并逐年提高。
民政服务对象由原来的传统服务对象逐渐拓展到包括边缘群众,社会救助政策由低保对象向低收入家庭和临时困难家庭拓展,60万低收入人员纳入了保障范围。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实现了免费乘公交、游公园、逛博物馆,养老福利、老年优待覆盖全市246万60岁以上老年人;52.7万8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享用养老(助残)券,累计发放养老(助残)券面额达9.2亿元。
各区县均建一个中关村园区
本报讯(记者 杨汛)1.96万亿元―中关村企业用亮眼的收入数据,诠释了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昨天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表示,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96万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占全国高新区的1/7,5年年均增长23.8%。
杨建华透露,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正在审批中,届时,北京市16个区县都会有一个中关村园区。中关村也期待随着产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增多,科技成果不断积聚,科技转移数量不断提升,希望更多的区域能够接纳更多高端的技术成果落地,实现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均衡发展,所以将园区扩充到北京所有区县。
“中关村推进落实了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的‘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杨建华透露,2011年,中关村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783.2亿元,五年将近翻一番;近五年申请和获得授权专利总数达7.5万件和3.5万件,分别为之前五年的4.2倍和5倍;共参与创制和修订国际标准70项,国家标准1150项。2011年中关村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亿元,是2006年的2.7倍。
近年来,中关村每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超过3000家,2011年达到近4000家。超过两成的企业2011年收入增长50%以上,五年年均增长超过30%的企业达2271家。
政府为民办实事投入970亿元
本报讯(记者 杨汛)2011年,北京市支持民生的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七成,确保了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新闻发布会上,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韩杰介绍,2007年至2011年,北京累计投入了970亿元,支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调度资金343.6亿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07年的1492.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06.3亿元,五年内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1.9%。在实现财政收入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也不断优化。2011年,全市八成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来自第三产业,二产则占到15.5%,这说明北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为了从源头上抓绩效,本市在预算编制环节建立了绩效目标审核机制,要求500万以上预算项目都要比较明确的计算目标;此外,对于各个部门申报的预算项目,由财政部门选取民生政策性比较强、资金量比较大的项目,通过委托第三方的形式对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相对资金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安排预算。“2011年,我们选取了33个预算项目进行评估,涉及到21个部门,资金量42亿元,最终经过评估,建议不予支持的8.9亿元,占到预算总额的18.3%。”
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本报讯(记者 童曙泉)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社会工委书记宋贵伦表示,以基本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实施政府办实事工程、基本实现“五无”目标、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等为主要标志,本市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据介绍,本市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体制。两年来,共向社会组织购买近664个公共服务项目。以实施养老助残“九养”政策、加强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社会服务站建设以及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建设“一刻钟社区便民服务圈”等为主要标志,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完成首批645个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试点建设任务,建成40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共覆盖575个社区,惠及620万名社区居民。
同时,本市基本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区建设规范化模式,全市2772个城市社区已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今年底,2025个城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可达到350平方米以上、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实现全覆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可覆盖1000个社区。
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元
本报讯(记者 杨汛)五年来,市属国有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截至今年5月底,企业资产总额达19894.5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6312.8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4292.1亿元。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国资委副主任王灏透露了这一消息。
按年度比较,截至2011年底,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9215.5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6231.6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4229.2亿元;分别比2007年底增长91.7%、65.9%和53.6%。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7935.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6.5亿元,实际上缴税金总额468.2亿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73.6%、73.1%和52.9%。
王灏表示,五年来国有资本集中度明显提高,2007年至今,共完成20个重组项目,直接出资企业从55家减少到41家,优化了国有经济资源配置。此外,基础设施、公用服务和现代制造业中的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的80%,大企业大集团中的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的93%。
此外,截至今年5月,市属国有上市公司共44家,股票49只,总市值超过4900亿元,市属国有资本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下一篇:天安门地区4日起将对华灯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