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操作-政府采购信息网

北京昌平修建地下综合管廊 造价1公里两个亿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3-06-28 16:59:44 来源:北京晚报
 井盖吃人的新闻不止一次地冲击着公众的神经,遍布于马路与行人道的井盖与常常出现的“马路拉链”,像一块块伤疤重重地烙在了城市上。几天前,北京市电力公司透露,为防止行人坠落,五环内5657个电力隧道井已经安装双层监控井盖。

  透过繁多的井盖向下,转至地下几米甚至十几米深的地方,一条条管沟都占据着属于自己的领地,这些管沟也分属不同的拥有者,导致地面出现了星罗密布般的井盖,一旦出现问题,便要开膛破肚进行维修。

  如何让众多管线能够集中管理?从而减少马路上的井盖和“马路拉链”的数量。记者探访北京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地下管廊,记录下管廊中的变化。

  容量

  4个舱5大类管线

  在昌平区未来科技城,有一条贯穿南北区域的主干路——北七家镇鲁疃西路,宽阔的街道与其他街道并无两样。而在路边的一间小房子中,却连接着地上与地下的通道。

  沿着楼梯向下,阵阵凉意袭来,记者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拐过了几道楼梯后,在地下11米深的地方,4个舱道出现在眼前。“两个电力舱,水加电信舱及热力舱,一共有4个舱。有5大类管线包括热力管线、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电力管线、信息管线,同时预留了热水、压力污水、直饮水的管线位置。”昌平区市政管委高级工程师王丽说,这是北京市第一条真正意思上的地下综合管廊,“也就是说管廊收纳了鲁疃西路下,除了燃气和排水之外的所有市政管线。将来鲁疃西路铺设新的管线,也无需破路就能在地下完成。最忌讳在路上开拉链,管廊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其它的管线也不需要重新开挖管沟,同样都可以在管廊中穿过。”

  水加电信舱是4个舱中最大的一个,宽4.8米,高2.9米。一条蓝色的饮用水管道与一条红色再生水管道笔直地向远处延伸。在舱的一侧,有一块宽约一米的空间,预留给未来将铺设的管线。红色管道上方,一排铁架一字排开,“电信的光缆可以挂在这些铁架子进行铺设。”王丽说,4个舱的宽度是13.35米。它们在标准路段,都是水平的,在特殊的情况下,4个舱不是平行的。比如在过温榆河的地方,因为热力管线只能拐90度直角,热力舱就与其它3个舱分开,其他3个舱是斜坡的方式过河,而热力舱则是拐了一个90度的直角穿过温榆河。在过了温榆河之后,4个舱又恢复平行。

  王丽从2009年管廊项目设计初期便成为项目组的一员,直至管廊建成,“未来科技城综合管廊的位置,是未来科技城唯一的一条主干线。如果采取管线直埋于地下的传统方式,因为每条管线都需要挖一条属于自己的管沟,所有填埋管线的宽度加一起需要45米,整条道路的宽度都无法容纳下所有管线。”

  造价

  1公里2个亿

  “电力1舱”,宽2.9米,高2.6米,在白炽灯下,很难看到尽头。舱道上方,一根红色缆线悬在舱顶。王丽说,“这是温感电缆,管廊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是由它传导给监控室,如果温度极高或是极低,不适合人员进入时,感温电缆都会报警。”

  舱道中,每隔25米,一个方形的小盒子就会出现在管廊的上方,“它是诱导风机,起到横向送风的作用,使管廊中的空气流动起来,并将管廊的空气送到消防分区中,并在那里进行机械换风。”王丽说,管廊中可以自然进风,但是将管廊中的空气排出则是机械进行的,地面上200米就有一个排风口。

  在每个排风口处,都有一扇消防门。一旦电力舱着火,可以将相距200米的两扇消防门关闭,200米的空间中,便不会有空气存在,等待火灭后,再进行通风排风。排风口的作用不仅仅是通风,还是工作人员的一个逃生通道。“通风口也是一个可以从地下直到地面的通道,有直到地面的攀爬直梯,在管廊中出现意外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排风口逃生。通风口的门只能从里面打开,在外面无法开启,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顺利逃生。”

  每隔七八米,舱道墙上的墙壁上就会出现一块20厘米宽,1米长的钢板,钢板嵌入墙体内,舱道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钢制吊环,吊环与钢板距离不到一米。“如果有需要新铺设的管线,都可以将管线通过钢板和吊环加以固定,无需重新建造。”

  管廊中每隔200米就有一个长12米的投料口,藏在地面上的绿化带中,投料口上面由预制板封闭,预制板上种植草坪,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掀开草坪,搬移预制板将管道由进料口运进地下管廊。“因为管线中采用的钢管一般每根都是12米长,所以投料口的长度也设置在12米,方便新铺设的管线进入管廊。”

  王丽说,管廊分为两期工程,一期2.2公里,二期1.7公里。“3.9公里的造价为8.3亿元,平均是每公里2亿元左右。”

  井盖

  2公里少用190个

  鲁疃西路上,新铺的柏油马路颜色乌黑,井盖的数量也明显少于许多道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负责人王水彬计算着一期2.2公里上的井盖数量,“一共是29个井盖。”王水彬通过监控系统查询着井盖的数量,“地下管廊的井盖与直埋式管沟的井盖不同,地下管理的井盖都有监控设备,只要井盖出现倾斜或是被移动,监控室就会报警。如果是车辆碾压或者是雨水冲击,井盖出现倾斜都会报警,并且采用的都是双层井盖,一般不会发生人员堕井的危险。”

  电脑显示器上,每个井盖的位置和状态都被标记出来,只要点击井盖信息中一个红色的“开锁”后,便可以遥控打开信息相对应的井盖,“或者用钥匙箱打开井盖,其他方式都无法打开。”

  地下综合管廊现场代表李海东表示,一期工程的29个井盖中,主要是电力的井盖占大多数,共有22个。“正常的路段,通过传统的直埋方式埋在地下的管线大约每隔50米的距离就会有一个井盖出现。”这意味着按传统的方式,在2.2公里的公路上,每种管线的井盖数量将达到44个,鲁疃西路上包含了5大类管线,照此计算在鲁疃西路上将会出现220个井盖。

  李海东认为,做一条传统的管线沟道,需要挖沟、直埋、回填,“土建的工作量没有管廊的工作量大,但是多个单位的多条沟道需要建设,施工的工程量与费用叠加起来后,就变得很大。”

  在地下综合管廊的监测中心, 18块电子大屏幕随时切换着管廊中的不同角落。王丽说,地下综合管廊内共安装了147个摄像头,可以扫遍地下舱所有的角落,一旦有情况发生地下监控中心可以监听到报警的声音。综合管廊设计使用寿命达百年,可以抗震8级。

  管理

  没有相关的行业规范

  地下综合管廊即将完全投入使用,工作人员开始思考如何运营地下管廊。

  李海东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管廊后期维护营运的钱从哪来?如何向使用管廊的企业收费?收费的依据又是什么?

  前期立项时,王丽和同事们测算了管廊日后的维护运营费用,“管廊后期运行维护的费用,第一年费用在400万元左右。包括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人工、维护、设备运行等费用。而第二年开始,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等都有建立,费用则会有所降低。”

  李海东认为,以往地下管沟的建设方式是,每个单位只建设自己的管沟,而不是将所有的管线容在一个大的管廊中。地下综合管廊的优势在于集中管理,对于市政管线的主干线在维护中有好处,并且减少路面反复的填挖,所有的工程工作都可以在地下进行。“直埋的管道需要做防腐、保温的措施,比如直埋的给水管,一般采用的是球墨铸铁,造价很高。而在地下管廊中,因为管道不直接与土壤等接触,不易被腐蚀,运行的环境好于直埋,所以采用的是无缝焊接钢管,造价就下降了许多。”

  李海东在调研中发现,在外地,地下综合管廊也因为管理收费的问题,管理水平越来越低,管线运行状态也不好,管廊中到处是水,井盖的日常维护也都随之消失,最终失去管廊的真正意义。“规划设计应该走在施工的前面。一般的支线,就不需要建设比较复杂的管廊,只需要建设一些共同的管沟就可以,规划部门在道路建设之初可以为增加的管线预留一些空间,审批部门在道路建好后,不再审批开挖管线沟道的申请。”

  李海东说,由政府统一建立专业地下管廊,相关单位可以租赁使用铺设管线,租赁的费用可以建其他新建道路的地下管廊。但是行业管理没有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规范,从而很难真正实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的地下管线共同沟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并以租赁的形式向管线运营商出租。同时规定,有地下管线共同沟的区域,各个管线拥有企业必须使用共同沟,不得采用传统的直埋方式另挖管沟。

  

(原标题:一公里两个亿划不划算)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