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报价均相同 中标人该如何遴选
作者:王巍 发布于:2007-10-26 14:02: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前不久,A市政府采购中心受该市卫生局委托,公开招标采购一套医疗设备。据了解,这套医疗设备乃高科技产品,技术复杂且售价不菲。
开标当天,共有5家供应商前来投标,经过紧张而漫长的评标,最后的评分终于确定。让评标委员会惊讶的是,在采用综合评分法的情况下,位居前两名的B公司和C公司不仅得分相同,总报价也相同。
此时,评标委员会中的采购人代表提出,在C公司的招标文件中未标明此套医疗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视设备的单项报价,应启动澄清程序由C公司派代表对此进行说明。此提议得到了评标委员会的默许,C公司的技术代表在澄清中表示,其所投的可视设备为进口产品,技术当属国际领先。
最后,评标委员会决议,在总报价相同情况下,B公司所投可视设备为国产,技术指标和单价都明显低于C公司,由此可认为B公司的报价实际上高于C公司,推荐C公司为中标候选排序中的第一名。
但是,中标通知书发出后,立刻引起了B公司的强烈不满,在质疑未取得满意答复后,他们向监管部门提起了投诉。
此案例有两点值得关注:一、评标委员会认为C公司未标明某项设备的单项报价,要求投标人进行澄清,这种做法是否合法,即澄清程序在何种情况下才能启动?二、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标,在评标得分和报价均相同的情况下,应如何确定中标候选人的最终排序?
澄清程序切勿随意启动
对于案例中评标委员会要求投标人进行澄清的做法,中招国际招标公司的副总经理胡杰认为不妥。他表示,这属于典型的“滥用澄清”。
“其实,在财政部第18号令中,有针对‘澄清’的详细规定。”胡杰希望所有参与政府采购的人员都能够正确理解澄清的含义。财政部第18号令第五十四条二款规定:“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同类问题表述不一致或者有明显文字和计算错误的内容,评标委员会可以书面形式(应当由评标委员会专家签字)要求投标人作出必要的澄清、说明或者纠正……”胡杰认为,案例中的情况,根本不在五十四条适用范围内,此时要求投标人澄清,就等于给被澄清者增加了竞争的砝码,是对其他投标人的不公平。为了成为最后的赢家,投标人的随意解释可构成对投标文件实质性内容的改变,这是法律所坚决不容许的。
“法律在政府采购的程序中设定了澄清环节,实际上是为方便评标专家更准确地对投标人进行评价,一旦被滥用,反而成为采购人借以达成私利的工具。对澄清的错误使用,在当今的政府采购评标中具有共性,应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胡杰说。
得分相同比较技术指标
既然案例中评标委员会要求C公司进行澄清的做法不妥,那么遇到评标得分和报价均相同的情况,应该如何确定中标候选人排序呢?
财政部第18号令第五十四条的四款对此予以解答:“采用综合评分法的,按评审后得分由高到低顺序排列。得分相同的,按投标报价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得分且投标报价相同的,按技术指标优劣顺序排列。”
也就是说,评标委员会应该对B公司和C公司投标文件中的技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既然法律有规定,评委们为何还会犯错?江苏省省级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认为,这是由于采购代理机构在编制招标文件时,未将评标办法进行具体描述。“很多采购代理机构都认为,法律有规定,招标文件就不必赘述,其实不然,很多评标专家虽是领域内精英,却未必熟悉评标,采购人则借此漏洞影响评委的评判。要知道,对于某些技术复杂的项目,招标文件中遗漏了一个小细节,就可能影响整个评标结果。”这位工作人员说。
同时他也表示,对于技术指标的评判,也决不能仅仅是单独某一项指标的评比,评标委员会需要对所有技术指标进行综合客观评定,才能给出最后结论。“例如,案例中的B、C公司所投可视设备一为国产另一为进口,评委们不应就此断定在此项技术指标上B公司输于C公司。因为如果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一样能够完全满足采购人需求,就应该断定此两种设备技术指标相同。如果招标文件明确规定对使用国货予以加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B公司更胜C公司一筹。”这位工作人员说。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