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告知离公众监督尚存距离
有人认为,预算公开是趋势但公开不充分且公开速度太慢。在我看来,在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中,社会公众需要更多的耐性和包容,多予鼓励,保持期待。事实上,那些直呼“看不懂”的公众,也并非缺乏这种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之所以直言不讳,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关注表达。
1999年,我国新一轮的预算改革揭开序幕,部门预算改革成为重要内容。时至今日,部门预算才真正从保密走向公开。11年,这一相当漫长的时间数字,让人无法忽视。所以,公众难免担心预算公开的步伐是否会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状态中徘徊。不难感知,从对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直接质疑到拿地方经验对比的压力,舆论的形成莫不寄望于推动预算公开进程的步子更好更快。而公众对此次预算公开的普遍关注,也恰恰体现出了民主意识的高度觉醒。作为纳税人,公众具有获知财政资金使用渠道和使用合理性的权力。事实上,公众关注政府预算,也并不侧重于政府支出的具体金额,而更关心从自己口袋掏出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又将得到怎样实实在在的效果。
所以,那些难以提供有效信息的表格和文字性告知已经无法“打发”公众,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公众对权力监督的实质性需求;对预算公开意义大于实质的评价也已经遮盖不住公众对预算公开进程更多期待的呼声。在此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今年中央公用经费压缩5%的要求,然而,在缺乏精细预算公开而难以形成强力的社会监督的前提下,公众并不十分有把握,目标的实现是否不掺杂数字游戏。
当信息公开不等于信息有效时,公众告知离公众监督尚存距离。预算公开的精细化值得期待,与之衔接的具体化审批和透明化决算,形成行使监督权的信息链保障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当信息公开的行动与理念达成统一时,公众对公开的内容才会竖起大拇指。
政府采购信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政府采购信息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或“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政府采购信息报、政府采购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专职人员少困扰采购人
下一篇:取消国籍限制的政府采购可行吗